教會歷史

2023/8/31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南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創設於主後 1903 年 5 月,迄今已有 120 年(截至 2023 年)歷史。回顧這 120 年的教會史,我們分為七個階段來介紹。

一、創設期~以信仰為根基─東門教會的起源(1903~1921)

  1903 年,巴克禮牧師、伊莉莎白牧師娘在東門街買一間房子,作為神學院教師的宿舍。由於伊莉莎白牧師娘看見東門街附近教會醫院、學校與教士傭工等本土信徒的信仰需要,禮拜日晚上就利用那裡從事做佈道的工作,稱為「福音堂」,教「詩調」,傳道理,建立團契。當團契人數變多後,就於禮拜二下午、禮拜三晚上有祈禱會,便於東門附近的會友以及附近想要認識信仰的民眾參與聚會,在 1906 年 6 月正式成為太平境教會的支會。
  太平境建堂於 1902 年,中學及女學的學生本來都到太平境禮拜,但夏天在酷暑下步行到太平境,不比就近在東門禮拜,所以有一段時間就是上午在太平境,下午在東門,之後就全部改到東門,東門教會也就逐漸成為長榮中學與長榮女中的學生教會。
  後來教勢逐漸增長,東門的信徒認為應該要有一間禮拜堂。顏振聲醫師等人,出力鼓舞臺南中會和各地的學生募集到日圓三千多圓,在 1911 年建一間以鐵管作為樑柱的禮拜堂,能夠容納將近三百人,並在 1914 年作為臺灣大會的開會場地。
  創設初期,牧會者均由英國宣教師兼任,這些宣教師都是神學校的院長、教授。這段期間不僅熱心宣教,也對當時落伍的不良風俗如纏足、吸鴉片、娶細姨等進行大力改革。

二、建設進展期~象徵無私的豐碑:獨立與建堂(1921~1945)

  1921 年,東門教會的會友與任職者自覺要獨立;隨得到母會與中會允許成為堂會。獨立以後的東門教會,兄弟姊妹,都知道自己的本分,更覺悟自己的欠缺跟軟弱,只有信靠祈禱,基督果然恩助這個教會。來締造聖會的,不僅本所在的會友,也有對遠遠來讀書的男女學生,每年求入教的人相當多。5 年內超過 250 位學生成為會員,不只長中、長女的學生,也有臺南師範的學生,州立中學、高女的學生。
  東門教會教勢蒸蒸日上,長執陣容一直增加,並盡力重視每位信徒的聲音,1921 年設立女執事,1926 年設立女長老,為目前所知最早本土女信徒參與教會決策的長老教會。且禮拜日有三堂禮拜,因此需要籌建更大的禮拜堂。
  為了籌建更大的禮拜堂,宣教師、姑娘、長執、會友及中、女學師生,為捐款、勸募、祈禱出盡一切,老婦人碎石鋪路、少婦縫製衣服、女孩刺繡,男孩製作日晷、拼圖和牙粉進行募款。黃俟命牧師和學生甚至組織「教會奉仕團」到二十多間教會作「幻燈傳道」從事募款,萬榮華牧師在宣教報告中表示,東門教會是台灣教會獨立運作的典範,是「無私的豐碑」。
  1926 年 6 月新堂完成,27 日舉行獻堂式。堂長 80 尺,闊 52 尺,正面玄關有三個門,莊嚴美觀。拜堂廳分三段,避免阻礙會眾之視線,得排 170 條長椅,可容納八百多人,是當時南部最大的禮拜堂,也是臺南府城內現存最古老的長老教會禮拜堂,天花板刻有「信、望、愛」三字樣(今移至講台上方),也是黃俟命牧師所建議者。
  後來萬榮華牧師夫婦期望建立一所模範的主日學,期待通過參與主日學的訓練,日後青年們能在各地從事主日學教育及傳福音。萬榮華夫婦另奉獻 4000 日圓,購買土地興建了主日學教室(後來成為東門幼稚園的所在地,目前是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社區發展中心,並留下伊莉莎白紀念禮拜堂作為當時的見證。)。這時期注重主日學的建設以及長榮中學、長榮女中住宿學生的傳道工作,學生每個主日參與本教會禮拜的活動。在此時期經歷中日戰爭及二戰洗禮,信徒生活困苦及受壓迫。
  此時的東門教會人數超過 1250 人,是南台灣最大與人數最多的教會,為了能夠讓信徒就近可以聚會,東門也於此時開始殖堂設立教會。如高砂町佈道所(今南門教會)、後壁厝佈道所(今仁德教會)與龍崎佈道所都是擴展宣教的據點。

三、轉型期(社區傳道期)~全家歸主與倍加運動、教會組織制定與整全事工分部(1945~1993)

  在此轉變時期,經歷過戰爭的洗禮,主日學教室的彈痕仍然見證歷史,福音隨時間繼續傳揚,1953 年五十周年推動全家歸主運動,教會人數日漸增多,走過 P.K.U(倍加運動)的十年,開拓教會成為東門這段時間的重要工作,方便城外信徒聚會的仁德教會、後甲教會接續成立,負責學生傳道與大專事工的東寧教會與後來衍伸的台南基督教大專中心,承繼本會學生傳道的使命更加興盛,東門教會也在此時期漸漸轉變為社區傳道。
  本會原定於今社區發展中心建立新堂,然而長執有感大禮拜堂為歷史建物,加上石油危機物價上漲,決定重新整修大禮拜堂,另長中長女學生由於日漸增多,週日回到校園聚會,面對東區的快速發展,東門教會在富強、德光等四期重劃區一帶設佈道所,分設富強教會與德光教會,也在長榮校園內設立長榮教會,牧養校內師生,使福音更加廣傳。
  1990 年 11 月 4 日王明仁牧師制定「台南東門基督長老教會部會條例」,建立了教會組織與事工分部,即目前教會所用的組織表。

四、千禧年創新期~建設多元化教育大樓及 e 化視訊、三福傳道(1994~2001)

  在此時期注重社會關懷及愛護鄉土,並推動三福傳道,每年舉辦「三福訓練班」,使大量信徒接受裝備成為福音精兵。1995 年積極籌建多元化功能的大樓,新教育大樓於 6 月開工,於 1997 年 8 月教育大樓完成後,陸續開辦松年大學,推動國小晨光教學,成立致福益人學苑及手鐘團等。

五、跨世紀宣教更新期-教會更名、社區服務、校園傳道及社區教育(2001~2010);

  2003 年教會設教一百週年,為紀念巴克禮牧師,本會更名為「台南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並爭取台南市 18 號公園改名為「巴克禮紀念公園」,把教會帶向社區發展。巴克禮紀念公園以「每年一活動、一建設,十年有成」的計劃來與當地里民及有關教會、機關、社會機構等共同努力,使它成為都會區的自然生態公園。校園傳道方面積極參與品格教育的晨光教學;在社區教育方面開辦了兒童快樂週末營及致福益人學苑,對社區兒童及成人的福音傳播有正面的影響與成果。

六、社區發展與多元宣教期(2010~2019)

  2011 年教會對面從幼稚園改為社區發展中心,主日學與松年大學移至社區發展中心,向社區推行關懷事工,2013 年本會辦理 110 周年紀念活動,邀請 65 對夫婦重新立約,作為東門教會推動社區與家庭宣教的象徵,2017 年為紀念伊莉莎白牧師娘,將原主日學教室進行改建,作為「伊莉莎白紀念禮拜堂」。這段時間教會信徒認真追求信仰,各樣宣教策略於教會推展,敬拜讚美、禱告會、小組聚會陸續發揮作用,其中 2018 年開始的幸福小組,吹起教會向外宣教之熱潮,推動會友熱心傳揚福音,關懷初信者不遺餘力,為教會注入活力。

七、成全與共生─社會對話與數位宣教期(2020 年至今)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挑戰,教會透過數位媒體讓弟兄姊妹能藉由線上進行禮拜,並透過「巴克禮聖經學堂」線上讀經與開設多個信仰課程,並透過「伊莉莎白照顧講堂」關注各樣社會議題,喚醒本會會友傳承巴克禮牧師與伊莉莎白師母的愛,以及對台灣社會發展的關注。

  本會因位處新樓醫院、台南神學院、長榮中學及長榮女中之間,故 120 年來,與這些學校醫院之間關係非常密切。可以說東門教會是這些學校屬靈的場地,這些學校則是東門教會的資源。本會設教 120 年來,歷經十任十七位牧師耕耘這塊上帝的葡萄園。他們分別是:

第一任黃俟命牧師任期:1927.12~1934.09
黃彰輝牧師令尊,台南中會首任議長。
第二任潘道榮牧師副牧任期:1930.04~1934.09
堂牧任期:1936.05~1940.03
先為副牧、再為主牧,潘牧師曾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主日學主任。
第三任楊士養牧師任期:1941.01~1948.04
曾任台南神學院教授、南部大會議長、總會聖詩委員會主委、創作聖詩約 33 首。
第四任梁秀德牧師任期:1948.05~1955.07
曾任台南神學院教授,中會議長,晚年開拓數間教會於北部。
第五任歐進安牧師任期:1957.08~1976.03
曾任第 8 屆總會議長,在任近二十年,是牧會最久的一位,也是把教會帶向多方面進展的一位。另聘有副牧陳主顯牧師(東南亞神學研究院倫理學博士,曾任台南神學院教授)。
第六任陳崑南牧師任期:1976.04~1982.02
曾任台南中會 51 屆議長。
第七任陳博誠牧師任期:1982.09~1987.07
曾任第 32 屆總會議長,總會教育委員會主委。
第八任王明仁牧師任期:1988.09.02~2006.12.11
另聘有羅啟宗牧師(現任子會德光教會牧師)及李王淑娟牧師為「教育牧師」。後來又聘柯從心牧師為「協助牧師」及鍾日欣牧師為「青年牧師」。
第九任羅仁貴牧師任期:2009.01.01~2019.10.31
曾任第 59 屆總會議長。曾聘莊松輝牧師為「協助牧師」一年;後來又聘陳樂仁、朱麗芳、李佳儒&李欣曄四位傳道師以及後來的廖聰翰、蔡家琦傳道師。並依照台南中會之銓派輔導劉立仁、王美書等兩位派駐台南神學院之傳道師,協助本會主日學、青少年牧區及團契事工。
第十任劉炳熹牧師任期:2020.09.14~現任。
於 2021 年 8 月起聘請王鋼傳道師協助本會主日學、青少年牧區及團契事工。另於 2023 年 6 月聘請張簡盈真牧師為關懷牧師,分擔日益繁重的牧會工作。

  本會 120 年來,共分設七間教會。最早是 1933 年,為慶祝設教三十週年,分設「高砂町佈道所」(即「南門教會」)。1936 年,宋尚節博士來會佈道,興起傳福音熱忱而分設「後壁厝佈道所」(即「仁德教會」)。1961 年分設「東寧教會」,以向大專師生傳福音。1963年,為慶祝設教六十週年,分設「後甲教會」。1976 年,認養台南中會傳道部開設的「富強教會」。1987 年接納「長榮教會」為支會,2003 年設教百週年時,再分設「德光教會」。這七間教會分設後,都非常壯大,這是母會的光榮。歐進安牧師曾這樣形容東門教會:「東門親像一隻老母雞,雖然落毛,猶久會生蛋」。這實在是上帝的恩典。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2001 年初,台南中會結合東門教會、太平境教會、民族路教會、北門教會、南門教會及看西街教會共同閈拓了湖美教會。東門教會小會通過禮拜部部長劉榮祥長老請假一年,協助湖美教會開拓事工,也訴說了另一個分枝散葉的福音事工故事。

在過去 120 年的歷史中,東門教會創造了不少教會歷史上的第一。例如:

  1. 在清朝時代,首先提倡改革當時的不良風俗,如纏腳、娶細姨、吸鴉片等。
  2. 這間禮拜堂在 1926 年落成時,是台灣最大間的教會,可容納 500 人以上。
  3. 台灣第一間設立女長老的教會,於 1926 年設立龔瑞珠和潘蘇秀二位女長老。
  4. 最早關心學生傳道的教會,並經營學舍施行學生宗教生活訓練。
  5. 1927 年成立聖歌隊(當時稱東門教會讚美團),由長榮中學和長榮女中學生當中,特選音樂成績優良者所組成,這是當時南部教會首創和人數最多的聖歌隊,外國人稱台灣教會為「歌唱的教會」(Singing Church)由此而來。
  6. 台南中會首任議長係本堂首任牧師,即黃俟命牧師於 1930 年當選台南中會議長。
  7. 台灣第一間聘有二位牧師的教會,即 1930 年黃俟命牧師在任中,增聘潘道榮牧師為副牧。
  8. 台灣教會第一張鉛印週報:東門教會週報於 1932 年元月出刊。
  9. 本會出身之黃彰輝牧師於 1949 年就任台南神學院院長,這是第一位台灣人的神學院院長。
  10.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第一位海外宣教師陳效贊牧師(父為陳金然牧師)係本教會出身,於 1959 年派往北馬登嘉樓宣教。
  11. 一間教會有三人擔任過總會議長,這也是台灣教會唯一的紀錄,他們是:歐進安牧師擔任第 8 屆議長,陳博誠牧師擔任第 32 屆議長以及羅仁貴牧師擔任第 59 屆總會議長。
  12. 1997 年 8 月本教會出身宋泉盛牧師(曾經擔任台南神學院院長)當選世界歸正教會聯盟(W.A.R.C)的主席,這是第一位台灣人當選國際宗教組織的最高職位(該聯盟有 164 個國家的 221 個教會組織所組成,信徒約八千多萬)。

  本教會於 1927 年 4 月購得教會對面建地,1931 年完成一蘇格蘭式紅磚建築,做為主日學教室,之後曾做為東門幼稚園教室及餐廳,直到 2011 年 7 月東門幼稚園因故停辦之後,此建物閒置未再利用。2017 年年初本會羅仁貴牧師規劃如何活化此建物,俾利宣教事工。
  為紀念巴克禮夫人伊莉莎白創立東門教會的貢獻,小會決定在既有建物架構下,改建成一座具有台灣本土紅磚建築與蘇格蘭風格融合的教堂,保留原有建物正面及後方牆面(牆壁因留有二戰彈孔痕跡,而具歷史意義)。本會莊明雄名譽長老及夫人林淑珠姊妹對此事特別有所感動,奉獻所有改建經費。
  紀念教堂於 2017 年 7 月開始動工,2018 年 5 月初完工,命名為「伊莉莎白紀念教堂」,與對面的「巴克禮紀念教會」相互輝映。2018 年 5 月 20 日適逢教會設教 115 週年,特地舉行獻堂感恩禮拜。

  隨著教會邁入 120 週年,本會開始重視文物保存與歷史教育工作,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輔導下,本會保存文物獲得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世界記憶國家名錄」的肯定,並成立「伊莉莎白文化資產維護中心」,除了修護本會所保存的文物,並協助長榮中學等長老教會文物修復與活化再利用工作,幫助本宗持續述說上帝在台灣的美好腳蹤。
  此外,本會也推動大禮拜堂指定為文化資產,期待透過述說上帝在東門的作為與見證,宣揚與成全耶穌基督的愛與福音,促進世代對話,擴大社會參與,鼓勵非基督徒走進教會。為此,2022 年成立「東門巴克禮歷史教育推廣協會」,與政府、學界和社會各階層合作,和既有教會的宣教策略進行連結(如:音樂事工、白話字教育、主日學活動、小組分享關懷…等),成為向城市述說信心、盼望與愛的教會,進而幫助臺灣社會,迎向獨立自主,多元包容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