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南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創設於主後 1903 年 5 月,迄今已有 118 年(截至 2021 年)歷史。當時英國宣教師巴克禮牧師夫人,為關心新樓醫院工作人員,以及在宣教師家中擔任傭人們的信仰生活,借用台南神學校教師宿舍舉行夜間聚會,開設佈道所。三年後成為太平境教會支會,十八年後,於 1921 年 3 月 9 日才昇格成為堂會。
在教會設教百週年紀念特刊裡,有專文記載教會沿革,紀錄創立及傳福音的型態變遷。大致上可分為五個階段:
一、創設期-開拓與設立(1903~1926 年);創設初期,牧會者均由英國宣教師兼任,這些宣教師都是神學校的院長、教授。這段期間不僅熱心宣教,也對當時落伍的不良風俗如纏足、吸鴉片、娶細姨等進行大力改革。
二、建設進展期-學生中心教會時期(1927~1944 年);完成大禮拜堂的建設(在當時是南部最大的禮拜堂),並購買對面幼稚園土地一千多坪。這時期注重主日學的建設以及長榮中學、長榮女中住宿學生的傳道工作。學生每個主日參與本教會禮拜的活動,直到 1972 年才改在長榮女中禮拜堂聚會。在此時期經歷中日戰爭及二戰洗禮,信徒生活困苦及受壓迫。
三、轉型期-社區工業宣教,更新教會組織,推動工業傳道期(1945~1993 年);在此轉變時期,漸漸由學生傳道轉變為社區傳道,並走過 P.K.U(倍加運動)的十年,注重全家歸主運動。
四、千禧年創新期-建設多元化教育大樓及 e 化視訊、三福傳道(1994~2000 年);在此時期注重社會關懷及愛護鄉土,並建築教育大樓來發揮教會更大的功能,發展松年大學及社區事工。
五、跨世紀宣教更新期-教會更名、社區服務、校園傳道及社區教育(2001~迄今);2003年教會設教一百週年,為紀念巴克禮牧師,本會更名為「台南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校園傳道方面積極參與品格教育的晨光教學;在社區教育方面開辦了兒童快樂週末營及致福益人學苑,對社區兒童及成人的福音傳播有正面的影響與成果。
本會因位處新樓醫院、台南神學院、長榮中學及長榮女中之間,故一百一十八年來,與這些學校醫院之間關係非常密切。可以說東門教會是這些學校屬靈的場地,這些學校則是東門教會的資源。本會設教一百一十八年來,歷經十任共十六位牧師耕耘這塊上帝的葡萄園。他們分別是:
第一任 | 黃俟命牧師 | 任期:1927.12~1934.9 黃彰輝牧師令尊,台南中會首任議長。 |
第二任 | 潘道榮牧師 | 副牧任期:1930.4~1934.9 堂牧任期:1936.5~1940.3 先為副牧、再為主牧、潘牧師曾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主日學主任。 |
第三任 | 楊士養牧師 | 任期:1941.1~1948.4 曾任台南神學院教授、南部大會議長、總會聖詩委員會主委、創作聖詩約 33 首。 |
第四任 | 梁秀德牧師 | 任期:1948.5~1955.7 曾任台南神學院教授,中會議長,晚年開拓數間教會於北部。 |
第五任 | 歐進安牧師 | 任期:1957.8~1976.3 曾任第8屆總會議長,在任近二十年,是牧會最久的一位,也是把教會帶向多方面進展的一位。另聘有副牧陳主顯牧師(東南亞神學研究院倫理學博士,曾任台南神學院教授)。 |
第六任 | 陳崑南牧師 | 任期:1976.4~1982.2 曾任台南中會 51 屆議長。 |
第七任 | 陳博誠牧師 | 任期:1982.9~1987.7 曾任第 32 屆總會議長,總會教育委員會主委。 |
第八任 | 王明仁牧師 | 任期:1988.09.02~2006.12.11 另聘有羅啟宗牧師(現任子會德光教會牧師)及李王淑娟牧師為「教育牧師」。後來又聘柯從心牧師為「協助牧師」及鍾日欣牧師為「青年牧師」。 |
第九任 | 羅仁貴牧師 | 任期:2009.01.01~2019.10.31 曾任第 59 屆總會議長。曾聘莊松輝牧師為「協助牧師」一年;後來又聘陳樂仁、朱麗芳、李佳儒&李欣曄四位傳道師以及後來的廖聰翰、蔡家琦傳道師。並依照台南中會之銓派輔導劉立仁、王美書等兩位派駐台南神學院之傳道師,協助本會主日學、青少年牧區及團契事工。 |
第十任 | 劉炳熹牧師 | 任期:2020.09.14~現任。 於 2021 年 8 月起聘請王鋼傳道師協助本會主日學、青少年牧區及團契事工。 |
本會一百一十八年來,共分設七間教會。最早是 1933 年,為慶祝設教三十週年,分設「高砂町佈道所」(即「南門教會」)。1936 年,宋尚節博士來會佈道,興起傳福音熱忱而分設「後壁厝佈道所」(即「仁德教會」)。1961 年分設「東寧教會」,以向大專師生傳福音。1963 年,為慶祝設教六十週年,分設「後甲教會」。1976 年,認養台南中會傳道部開設的「富強教會」。1987 年接納「長榮教會」為支會,2003 年設教九十週年時,再分設「德光教會」。這七間教會分設後,都非常壯大,這是母會的光榮。歐進安牧師曾這樣形容東門教會:「東門親像一隻老母雞,雖然落毛,猶久會生蛋」。這實在是上帝的恩典。
在過去一百一十八年的歷史中,東門教會創造了不少教會歷史上的第一。例如:【1】在清朝時代,首先提倡改革當時的不良風俗,如纏腳、娶細姨、吸鴉片等。【2】這間禮拜堂在 1926 年落成時,是台灣最大間的教會,可容納500 人以上。【3】台灣第一間設立女長老的教會,於 1926 年設立龔瑞珠和潘蘇秀二位女長老。【4】最早關心學生傳道的教會,並經營學舍施行學生宗教生活訓練。【5】1927 年成立聖歌隊(當時稱東門教會讚美團),由長榮中學和長榮女中學生當中,特選音樂成績優良者所組成,這是當時南部教會首創和人數最多的聖歌隊,外國人稱台灣教會為「歌唱的教會」(Singing Church)由此而來。【6】台南中會首任議長係本堂首任牧師,即黃俟命牧師於 1930 年當選台南中會議長。【7】台灣第一間聘有二位牧師的教會,即 1930 年黃俟命牧師在任中,增聘潘道榮牧師為副牧。【8】台灣教會第一張鉛印週報:東門教會週報於 1932 年元月出刊。【9】本會出身之黃彰輝牧師於 1949 年就任台南神學院院長,這是第一位台灣人的神學院院長。【10】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第一位海外宣教師陳效贊牧師(父為陳金然牧師)係本教會出身,於 1959 年派往北馬登嘉樓宣教。【11】一間教會有三人擔任過總會議長,這也是台灣教會唯一的紀錄,他們是:歐進安牧師擔任第 8 屆議長,陳博誠牧師擔任第 32 屆議長以及羅仁貴牧師擔任第 59 屆總會議長。【12】1997 年 8 月本教會出身宋泉盛牧師(曾經擔任台南神學院院長)當選世界歸正教會聯盟(W.A.R.C)的主席,這是第一位台灣人當選國際宗教組織的最高職位(該聯盟有 164 個國
家的 221 個教會組織所組成,信徒約八千多萬)。
【設立伊莉莎白紀念教堂】
本教會於 1927 年 4 月購得教會對面建地,1931 年完成一蘇格蘭式紅磚建築,做為主日學教室,之後曾做為東門幼稚園教室及餐廳,直到 2011 年 7 月東門幼稚園因故停辦之後,此建物閒置未再利用。2017 年年初本會羅仁貴牧師規劃如何活化此建物,俾利宣教事工。為紀念巴克禮夫人伊莉莎白創立東門教會的貢獻,小會決定在既有建物架構下,改建成一座具有台灣本土紅磚建築與蘇格蘭風格融合的教堂,保留原有建物正面及後方牆面(牆壁因留有二戰彈孔痕跡,而具歷史意義)。本會莊明雄名譽長老及夫人林淑珠姊妹對此事特別有所感動,奉獻所有改建經費。紀念教堂於 2017 年 7 月開始動工,2018 年 5 月初完工,命名為「伊莉莎白紀念教堂」,與對面的「巴克禮紀念教會」相互輝映。2018 年 5 月 20 日適逢教會設教 115 週年,特地舉行獻堂感恩禮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