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2.選擇生命吧!

  • 主禮:劉炳熹牧師
  • 聖經:申命記 三十:15-20
  • 金句:申命記 三十:15
    • Tio̍h ōe-kì–tit, góa kin-á-ji̍t chiong siⁿ-sí hō-hok kā lín kóng, hō͘ lín soán-te̍k.(現代台語羅馬字2021版)
    • 著會記得,我今仔日將生死禍福給恁講,互恁選擇。(現代台語漢字2021版)
    • 「今天,我把生死禍福都擺在你們面前,讓你們自己選擇。(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前言

  「牧師,我不是基督徒,但是我實在很好奇,為什麼你們願意在禮拜天上午來教會做禮拜,而不是選擇跟朋友出去玩、看電視、多睡點等娛樂?」聽見類似的問題,可能我們會有許多標準答案跑出來:「因為要敬拜上帝!」「因為回應上帝的愛!」然而,如果我們再多想一些些,這些答案會是真正的理由嗎?如果它們不是真正的理由,那自然不會令人感覺滿意,「選擇」從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申命記經文裡,關於選擇生命的邀請更是如此。

生死禍福的選擇

  摩西走到服事生涯的終站,有些話要留給將要進入應許之地的人們,期盼大家不要一領受恩典即忘卻了上帝。摩西說:「今天,我把生死禍福都擺在你們面前,讓你們自己選擇。如果你們遵行我今天所頒布上主–你們的上帝給你們的誡命,愛他,順服他,遵守他的一切法律誡命,你們就能成為繁榮的國家。在你們將佔有的土地上,上主要賜福給你們。如果你們不服從,不聽話,反而被誘惑去拜別的神明,我在此時此地鄭重警告你們,你們一定滅亡,絕不能長久住在約旦河西岸、你們將要佔領的那土地上。」

  乍看之下,摩西交代的非常簡單,聽從上帝的誡命,就會得著生命;倘若轉離不順從,遠離上帝的話語,就必然會走向滅亡。生與死,禍與福,看起來任何人都會選擇好的那一方,但為什麼事情總好像不是如此,獲得恩典的人們,往往選擇轉頭離去,絲毫不留戀呢?

  一次又一次,人們在危難之中求告上主,隨著救恩來到,他們得以走出低谷之後,又開始「遺忘」所經歷過的一切,選擇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掌控,可以籌算自己的生命。結果顯而易見,以色列人持續在惡性循環裡,怎麼樣都擺脫不了網羅,直到下一次哀求的時刻,通過上主僕人的聲聲呼喚,再把人們帶回恩典的門裡。

  摩西陪伴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流這麼長的一段時日,自然對他們會做的選擇暸若指掌,從他的語氣,更加感受到那份迫切與擔憂:「現在,我呼喚天地來作證,把生命和死亡、祝福和咒詛擺在你們面前。選擇生命吧!你們和你們的子孫就能存活。要愛上主–你們的上帝,聽從他,對他忠心。這樣,你們跟你們的子孫就能存活,長久生活在他應許給你們祖先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土地上。」

  選擇生命吧!這是摩西深切的期許,隨著以色列將要邁入一個新的開始,就在那塊土地,會有新的生命開展,會有人們的成長茁壯,會有上主與以色列更為深化的關係。一切的一切,都會奠基在對上主的愛,對上主話語的聽從,以及忠心回應每一個上主的邀請。

人們的選擇

  聽起來,這是一個群體裡偉大的領導者所要告誡人們的教誨,人們該怎麼選擇的答案已經顯而易見。然而我們千萬別忽略了,摩西講述這段話的時候,即便以色列的未來是福是禍好像與他沒太大的關係,但他並沒有獨立於整個群體之外。很多時候我們想要鼓勵或說服他人的時候,總是以一種我有你沒有的姿態在要求,拒絕了他人去問問題,也簡化了生命的多樣性。要跨越每一道難關,唯有自己也在裏面,共同承擔與回應,才能夠深刻認識所謂的「福」。

  我們邀請別人選擇,或者做每一個選擇的時候,究竟是「為自己」還是「為他者」?當然,我們理所當然的認為是「為他者」,只不過每一個行動所透露出來的,其實是「為自己」居多。摩西在申命記這段話裡所挑戰的,正是兩者間的張力,倘若真實的愛上主,就能夠真實的去愛人,與整個信仰群體共同承擔迎來的每一個挑戰;相反的,若是愛自己,則必然會受到各種價值觀的誘惑,外表看似敬拜上主,實則已經跑去拜別的神明,未來的路,自然走向滅亡而不自知。

選擇生命吧!

  申命記三十:15~20經文裡的起點與終點,摩西邀請人們要愛上主、順服他、遵守一切他的法律誡命,而結束時再次強調,要愛上主、聽從他、對他忠心。這段閱讀給予我們的啟示,在於揭露著愛上主是通過聽從他的命令,以及忠心連結於上主得以展現出來。

  處在這個愈來愈個體化的世代,我們追求個人的利益重於一切,因此一方面高喊自己愛上主,卻沒有真正的忠心,到頭來終究落得一場空。我們可以擁有很多,卻展露不出生命真正美善的品格與深度;我們可以賺取看得見的財富,卻失去他人對你的尊敬與信任。摩西把生命與死亡排列在眾人眼前,邀請眾人:「選擇生命吧!」

  這段時間以來各式各樣的修復工作,無論是文物修復或是油畫修復,都讓人意識到,與其說是修復,倒不如說是「再創作」。從零開始新的創作,或者是要修復舊的事物,如果可以選擇,大家自然會覺得從零開始簡單得多,無怪乎參與這趟旅程裡的每個人都說:「如果『早知道』,我們才不敢投入修復!」好消息就是,我們永遠沒有那麼多的「早知道」,才會傻傻的走入恩典,選擇了生命!

  很多人問著,這些修復工作到底要進行多久?文物修復師也問著:「我們到底有多少時間?因為有多少時間會決定我們能夠修到什麼程度?有時看著自己能夠做到卻因時間不夠而不得不割捨,內心真的會有很多掙扎。」油畫修復師說:「那時候畫這幅畫的心境,跟現在有著許多不同,當時可以處理的時間不夠多,沒有鷹架,所以留了些遺憾。現在多了設備,多了支持,感受也大為不同,所以就會多想想,多聽聽上帝的聲音,看到底要走到哪裡。」

  每一段的對話裡,讓我們意識到,不是自己可以掌握有多少時間,或許計劃案的時間有終止的時刻,然而上主邀請我們走的旅程,恐怕沒有輕易停下來的那一刻。我們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冒險,也在每走一段路的中途聽上主的聲音,觀看上主的作為,最重要的是,如何忠心於所託付的每一件工作。

【選擇生命吧!】

生與死
 距離有多遠?
  年輕人說:
   我還有時間。
  年長者說:
   已時不我予。
  其實
   命懸一線。
銅板正反
 差之千里。
  選擇
   被選擇、
  可能
   不可能 ,
  皆是生命
   大哉問。
選擇生命吧!
 全心全意去愛
  盡性盡力去聽
   忠於所是
    必然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