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31.巴克禮聖經學堂.馬可福音十一:1~14

 馬可福音聖經信息(二十六)

 經文:馬可福音十一:1~14 

  騎在驢駒上的耶穌,緩緩地向耶路撒冷前進,許多人把衣服鋪在路上,還有人把田間的樹枝砍下來鋪上,前呼後擁的人都喊著說:「和散那!奉主名的是應當稱頌!那將要來的我祖大衛之國是應當稱頌的!至高無上的,和散那!」這一幕宛若君王登基般的遊行,一路跟隨耶穌至此的人心裡滿懷期待,入城後將會掀起一場旋風,他們不住歡呼,不住吶喊,會有新的國度到來,會有新的王誕生,一切的一切都將要改變。然而,這些想像真的與耶穌一路走來所述說的相仿嗎?

  門徒會爭搶誰為大,莫不也是從腦海中浮現這些光景,耶穌會在榮耀中登基,掌握無上的權力來扭轉一切,因此他們才企圖佔據左右兩邊的重要位置。只不過,耶穌的話語早已不斷透露,人子是要服事人,而非受人的服事,他們對耶穌國度的想像,恐怕有所誤差。這些被教導、被指責的經驗,聽在門徒耳裡,卻好似有聽沒有懂一樣,或許他們只是認為時候未到而已,此刻榮耀的入城,不就是那關鍵時刻到來了嗎?因此,他們忘情地參與在歡呼吶喊中,預備自己即將握有改變世界的樞紐。

  門徒是如此,跟隨耶穌的群眾自然更是如此,耶穌騎在驢駒上不發一語的前行,他自然知道人們心裡想的是什麼,更知道那想像與他即將迎接的未來有多麽巨大的誤差,然而,他沒有多說什麼,安靜朝向無可避免的受難。人們把目光聚焦在這一幕的風光,卻絲毫沒有意識到耶穌的行動為何,當然,無可厚非的,人易於傾向對自己有利益的那一面,一旦相信了某些虛幻,就會忽略眼前的現實。光榮入城,確實是要帶來新的國度,但這國度卻是另一種光景,超越過了每個人的想像。

  打從一開始,耶穌就彷彿預備好了一切,快到耶路撒冷時,他打發兩個門徒往前面村莊去,一進去就會看見有匹驢駒拴在哪裡,是沒有任何人騎過的,就把牠解開,牽來。若有人問:「為什麼做這事?」就告訴他:「主要用牠,但會立刻把牠牽回到這裡來。」門徒照樣去做,就發現如同耶穌告訴他們的一般,真有一匹驢駒在那裡,當他們要把牠牽過來的時候,也真的有人問他們為什麼做這事,於是他們按照耶穌所說的去行,就這樣把驢駒牽到了耶穌面前。門徒此刻明白,原來耶穌早已預備,不單是迎向使命,更把這段過程的細節都預備好了。

  抵達耶路撒冷後,耶穌沒有任何立即性的行動,進入聖殿,看了看周圍的一切,隨著天色已晚,他又何十二使徒出城,往伯大尼去。置身其中卻又默然不語,唯獨細察周遭發生的一切事物,耶穌確實會有所行動,然而,他的作為必然會與人們所想像的有所落差。對任何人來說,加入高喊「和散那」,前後簇擁耶穌的群眾是容易,只要領頭羊高聲一呼,盲目的群眾必然不會顧及後續將會付出什麼代價,就單單一股腦兒向前衝。耶穌在此顯現了一種隱藏的威嚴,「謙卑」不是畏畏縮縮的貶低自己,什麼都不敢做,而是清楚知道自己的核心目標,堅定的朝向使命前進。

  更令人費解的是,第二天當他們從伯大尼出來,在非無花果出產的季節,耶穌竟然向無花果樹發出了咒詛:「從今以後,永沒有人吃你的果子。」表面看來自然的植物枯萎凋謝,背後卻潛藏深刻的結構性問題,耶穌真正指責的,是欺壓貧苦弱小的制度,以及握有權勢者專橫的作為。他確實會帶來革命性的作為,但這革命非關武力,而是宛如他的行動一般,堅定謙卑的推動改革,一步步的向高牆發出衝擊,縱然得迎向受苦的現實,也不會有任何的退縮。

問題討論 

  1. 高喊「和散那」的群眾們在想的是什麼?坐在驢駒上的耶穌想的又是什麼?兩者有些什麼樣的落差?
  2. 一個有使命感的人會有什麼樣的特質?我們如何覺察到自己的使命?
  3. 馬可福音十一:1~14的經文中,最觸動你心的經文在哪裡?為什麼?

 祈禱 

  1. 願我們學習去擁抱上帝賦予自己的使命,即便遭受阻礙與挑戰,都能堅定不移的走在耶穌的道路。
  2. 願我們從耶穌在驢駒上的形象,看見一個謙卑、專注向前的圖畫,通過學像耶穌,我們能為身旁的環境帶來轉變。
  3. 為台灣獻上祈禱,願我們在面對社會變動與國際情勢所帶來的挑戰中,堅定前行,經歷上帝預備的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