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福音聖經信息(二十五)
經文:馬可福音十:46~52
相對於跟隨耶穌一段時間的門徒,爭吵於到底誰能坐大位,社會中那些弱勢、不被看重的人們,反而更清楚知道到底耶穌的身份。耶穌前往耶路撒冷的路上,儼然就是持續進行中的教室,不僅是老師提出教導,學生也從自己的誤解與衝突中摸索前進,好似懂了什麼,但卻愈會發現自己不懂的還很多。當他們準備要從耶利哥離開的時候,一個討飯盲人的舉動,竟顯示出這麼一件弔詭:有眼得看見的,看的是一團迷霧,有看卻沒有懂,反倒是那看不見的,更深刻認識耶穌的作為,更清楚領略真理的教導。
盲人巴底買坐在路旁,他沒有任何的身份地位,僅能憑藉著討飯維生,社會上的「正常人」,常常忽略他的存在,偶而想到,才分一點點施捨給他,讓他能夠活下去,但也就只有「活著」而已。這一天,巴底買聽說拿撒勒的耶穌將要經過,雖然人們絲毫不注意他,他也早已默默地從街頭巷尾的討論中得知耶穌所行的神蹟,於是內心燃起了一絲期盼,耶穌能夠醫治他,使他重見光明。巴底買看不見,他只能憑著聲音去判斷,有一群人的腳步聲靠近,可是人實在太多,他無法辨別耶穌在哪裡,只能夠大聲高喊:「大衛之子耶穌啊,可憐我吧!」
因著這可能是巴底買一生中唯一的機會,他窮極畢生之力高聲吶喊著,這不僅是一則單純地懇求,而是一個人生命的重擔,等候耶穌扭轉,使他得著釋放。然而,這吶喊聽在他人耳裡,不過就是個「噪音」罷了,無視於盲人的渴求,許多人反倒開始責備他,不許他作聲。巴底買沒有因著這些責難而停止行動,一次比一次還要大聲:「大衛之子啊,可憐我吧!」一個微小的盲人,在各方反彈的壓力下,期望自己被聽見,期望自己被看見,期望自己被拯救。
儘管人們認為巴底買的吶喊不過就是「雜音」,耶穌終究是聽見了,並且,他停下腳步,告訴眾人說:「叫他過來。」他們就跑去叫那盲人,對他說:「放心,起來!他在叫你啦。」人們認知的「雜音」,此刻卻成為一座橋樑,連接起一個盲人與耶穌,以及那些始終禁止他出聲的人們。盲人立刻丟下衣服,跳起來,走到耶穌那裡,耶穌回答他說:「你要我為你做什麼?」巴底買的聲音終於被聽見,終於得著回應,終於有人正視他作為一個人的權利,願意與他說話,甚至,願意為他做些什麼。
盲人對他說:「拉波尼,我要能看見。」他什麼都不懂嗎?不!巴底買比現場所有的人都還要清楚知道,眼前這位耶穌,就是那能夠醫治他眼睛,改變他生命的老師。在場有人不知道耶穌具有醫治的大能嗎?既是如此,為什麼他們會阻止巴底買去到耶穌面前?為什麼他們不願意讓一個盲人的生命被改變?該要看見的,到底是誰呢?人眼或許看得見,心眼卻是瞎的,相反的,盲人的眼看不見,但內心的眼睛卻是雪亮的,站在耶穌面前,巴底買沒有任何的害怕,滿是期待迎向人生的下一幕。
耶穌對他說:「你去吧!你的信救了你。」這段話語展開巴底買人生新的篇章,現在,他不但是心眼看得清楚,肉眼更得著了醫治!接著,他立刻做出生命重要的抉擇,在路上跟隨了耶穌。就在門徒們爭辯誰為領袖的下一秒,一個名不見經傳,看似盲目,不被他人重視的小人物,從心底發出熱切的渴求,被耶穌所聽見、看見,生命一霎那間被扭轉。馬可巧妙的編排,彷彿戲謔般嘲笑了自我中心的門徒,卻也深刻體悟,唯有當人的心裡沒有自己,方才得以真實的看見耶穌、跟隨耶穌,成為服事他者的僕人。
問題討論
- 我們如何分辨周遭的聲音是「雜音」,還是來自上帝的「聲音」?每次聽見來自上帝的聲音,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
- 我們常在不知不覺中禁止了身旁需要的人「發聲」,為什麼會有這種情形?我們能如何塑造一個讓他人發聲的文化?
- 馬可福音十:46~52的經文中,最觸動你心的經文在哪裡?為什麼?
祈禱
- 願我們學習去聽、去分辨,圍繞在你我身旁的各種聲音,究竟是雜音,還是來自上帝的呼召。
- 願我們學習向下移動,容讓他人說出自己的聲音,共同打造一個願意聽、願意說,共同成長的環境。
- 為教會與社會祈禱,願每一個受壓迫者可以說出自己的聲音,也讓掌權者能謙卑聆聽,做出回應,讓整個世界愈來愈恢復上帝創造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