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福音聖經信息(二十四)
經文:馬可福音十:32~45
第三次,耶穌又預言關於自己未來將要受難的信息,就在耶路撒冷,一切必然會發生。他告訴門徒:「看哪,我們上耶路撒冷去,人子將被交給祭司長和文士;他們要定他死罪,又交給外邦人。他們要戲弄他,向他吐唾沫,鞭打他,殺害他;三天後,他要復活。」一次又一次的重複,門徒再怎麼樣駑鈍,此刻大概心裡也有個底了,他們得預備耶穌未來可能的離開。一位領導者的離開,對一個信仰群體來說必然是重大的衝擊,但,日子終究是要往下走的,門徒不得不開始思考,下一步我們該怎麼辦?
就在持續向耶路撒冷前進的旅程中,忽然有兩個門徒跑到前頭要跟耶穌說話,對耶穌說:「老師,我們無論求你什麼,願你為我們做。」耶穌回答:「要我為你們做什麼
?」他們說:「在你的榮耀裡,請賜給我們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原來,雅各和約翰心裡所想的是,老師離開以後,終究是要有新的領導者出來,承接這個擔子,他們兩兄弟展現出捨我其誰的風範,在其他人都還來不及行動前,率先請耶穌應允這份請求。
然而,他們對領袖的想像只對了一半,而且是光彩的那一半。無論耶穌去到哪裡,總能吸引大批群眾跟隨,教導、行神蹟所散發出來的光芒,令門徒嚮往與羨慕,希望未來自己能承接這重大的使命。耶穌的回覆,把另外一半的真相告訴了他們:「你們不知道所求的是什麼,我所喝的杯,你們能喝嗎?我所受的洗,你們能受嗎?」他們自然一股腦地說可以,絲毫沒有意識到,耶穌所背負的擔子遠超過大家的想像。雅各和約翰的舉動,點燃了茶壺內的風暴,其他十位門徒,對他們充滿著憤怒,因為,沒有一個人不想擁有權力,奪取領袖的光彩。
「我所喝的杯,你們要喝;我所受的洗,你們也要受,可是坐在我的左右,不是我可以賜的,而是為誰預備就給誰。」耶穌向門徒分享,成為一位領袖,是要承擔苦杯,然而這份責任,不是任何人能夠用他的想法去認為可以給誰,而全然來自於上帝的旨意。很顯然的,這一路上十二個門徒心裡各懷鬼胎,雅各與約翰搶先一步的行動,無疑讓檯面下的衝突浮現出來,耶穌作為一位領導者,看見這群核心夥伴的軟弱,內心的痛苦真是任何人所無法體會。
衝突發生,看起來是壞事,但卻也不失為一件好事,耶穌叫了他們來,對他們說:「你們知道,外邦人有君王做主治理他們,有大臣操權管轄他們。但是在你們中間,不可這樣,你們誰願為大,就要作你們的用人;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要做眾人的僕人。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做多人的贖價。」耶穌很清楚的告訴門徒,一個信仰群體需要活出截然不同的生命,這世界追求的是地位、是財富、是名望,但我們所需行出的卻是「捨己」,只有心裡沒有自己的人,才能成為真實的領導者。
領袖享受的光彩僅是短暫的煙火,他真正的名字是「僕人」,是為了服事他人而存在,而不是享受他人的服事。上帝揀選的僕人,是去承擔那些人們所不想做,所不想擔的責任,且在不為自己利益的狀態下,懂得去陪伴他人,引導他人一起前進。唯有僕人,能夠塑造真正的信仰群體,他或許沒有聲音,但卻是最重要的存在。耶穌迎向未來的受難與復活,他將以僕人的形象繼續服事眾人,並邀請每個門徒持續跟隨他的腳蹤,成為真正的僕人領袖。
問題討論
- 台灣社會有一種普遍現象,有的人搶著當領導者,有的人嘴裡不說心裡卻愛做,有人不敢在檯面上只在私下議論搶當意見領袖……等,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我們自己會不會常常落入這種試探呢?
- 耶穌說我們是「僕人」,這對我們有什麼衝擊?我們能夠心甘情願成為僕人嗎?
- 馬可福音十:32~45的經文中,最觸動你心的經文在哪裡?為什麼?
祈禱
- 有時我們搶當領導者,有時我們不敢承擔責任,有時我們私下議論……等,願我們願意謙卑承認自己的罪,回到基督的腳前。
- 願我們學做「僕人」,願意去聆聽,去陪伴,去同行,深知自己不過是需要恩典的罪人,離了基督,我們什麼都不能。
- 為教會與社會祈禱,願執政者懂得做僕人的真諦,在權力的引誘下,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把光帶進整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