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6.巴克禮聖經學堂.馬可福音九:30~50

馬可福音聖經信息(二十一)

經文:馬可福音九:30~50

  再一次,耶穌提到關於自己未來受難的信息:「人子將要被交在人手裏,他們要殺害他;被殺以後,三天後他要復活。」門徒不明白話裡的意思,卻又不敢問他,結果在路上議論紛紛,甚至爭得面紅耳赤,來到迦百農以後,耶穌開口問說:「你們在路上議論的是什麼?」沒有任何人敢回話,因為他們在爭論究竟是誰最大。門徒始終無法明白「捨己」的意義,搶著坐擁大位,透露出他們眼中只有自己,關注「個人」的地位與成就,勝於整個群體的未來。

  「若有人願意為首,他要作眾人之後,作眾人的用人。」耶穌的教導顛覆了人們關注個人發展的價值觀,多數人在追求己身利益的過程,為了向上提升不擇手段,無視於弱小者生存的需求,只是一昧把他們當成墊腳石而已。為了更清楚說明,耶穌更把一個小孩領了過來,讓他站在門徒中間,又抱起他來,說:「凡為我的名接納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納我;凡接納我的,不是接納我,而是接納那差我來的。」在那全然以男性為中心的家庭結構,小孩被視為最邊緣、最被忽略的一員,耶穌的行動不僅是一種挑戰,更令人詫異費解。

  門徒沒有對這段話作出任何回應,只見約翰把話題轉移到另一樁事件,說:「老師,我們看見一個人奉你的名趕鬼,我們就阻止他,因為他不跟從我們。」此話一出,再顯出他們心裡想的還是自己。當門徒陷入沒有能力趕鬼的時候,看見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竟有能力趕鬼,心裡面的嫉妒油然而生,阻止他人的原因,竟不是因他不跟從耶穌,而是他不跟從「我們」。自我中心的罪在門徒裡面發酵,「誰為大」才是他們所關注的,不願放下自己,難怪一整路上全都是爭論與衝突。

  為挽回人們生命的罪,耶穌的教導不會點到為止,好似讓人不痛不癢,他很嚴肅的發出指責:「凡使這些信我的小子中一個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這人的頸項上,扔在海裡。如果你一隻手使你跌倒,就把它砍下來;你缺一隻手進入永生,比有兩隻手落到地獄,入那不滅的火裡去還好。如果你一隻腳使你跌倒,就把它砍下來;你瘸腿進入永生,比有兩隻腳被扔進地獄裡還好。如果你一隻眼使你跌倒,就去掉它;你只有一隻眼進入上帝的國,比有兩隻眼被扔進地獄裡還好。」

  「地獄」,不單是投射將來的隱喻,更述說每個人都僅關注自我發展,不惜以攻訐、欺壓等手段把他人踩踏在地上,造成整個社會族群與階層撕裂的實況。耶穌話說得如此重,意味著人們的罪可不是三言兩語以「無知」、「無心」來帶過,當門徒看見周遭存在許多弱勢者,卻還一心只想著「誰為大」的時候,正代表著,他們離地獄的距離愈來愈接近了。耶穌的指責背後帶有一股力量,要把逐漸偏離正軌的門徒拉回來,幫助他們從關注個人轉向到關懷他人,進而看見新的使命。

 耶穌以「鹽」作為比喻:「鹽本是好的,若失了鹹味,你們怎能用它調味呢?你們中間要有鹽,彼此和睦。」擁有恩賜與能力,是為了服事他人,服事整個群體,扮演調和的鹽,將和睦帶入整個社會,倘若明明有能力,卻選擇隱藏起來,或者只為自己的私利,一心只想著誰為大,那麼到最後必然會成為無味的鹽,被人丟棄在一旁了。

問題討論

  1. 耶穌要門徒接待小孩子的意義是什麼?這教導對今天的我們來說,又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2. 我們能如何扮演「鹽」的角色,為身旁的他人、社會及世界帶來調和與祝福?
  3. 馬可福音九:30~50的經文中,最觸動你心的經文在哪裡?為什麼?

祈禱

  1. 願我們的眼光臨到生活周遭被忽略與被邊緣化的人們,知道如何通過上主所賜的智慧做出正確的行動。
  2. 願我們成為和睦的使者,尋求理解、包容與對話,推動每個地方達到真實的和好。
  3. 為整個社會祈禱,許多軟弱與受苦的人們掙扎在黑暗的漩渦裡,願我們能找到上主所賜的契機推動轉變,帶來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