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福音聖經信息(十六)
經文:馬可福音七:24~37
耶穌與從耶路撒冷來法利賽人及文士們的對話,嘗試要讓信仰生命走出中心的疆界,看見隱藏於傳統背後的真諦,馬可通過另外兩則神蹟故事的敘述,把「跨出去」的意象傳遞給每個人。耶穌的名聲在經歷一而再再而三的神蹟顯現之後,無論去到哪裡都已然成為人們注視的焦點,就算他再怎麼樣想要低調,去到了外邦城市,都仍舊隱藏不住。一個外邦婦人因著小女兒被污靈附身,前來俯伏在耶穌面前,期待耶穌能醫治、趕出那鬼。
正當大家期待另一個神蹟故事的發生時,耶穌卻給了截然不同的答案:「讓孩子們先吃飽,拿孩子的餅丟給小狗吃是不妥的。」這是一句表達自己的傳道事工必然以猶太人為優先的格言。朝向外邦的宣教,聽來似乎前所未聞,好像也不是耶穌關注的焦點,然而,一個人的生命,難道會因著他的種族與血統,而被隔絕於恩典的門外嗎?這是那婦人內心難過,且不能接受的事情。耶穌對抗於來自中心的法利賽人與文士,嘗試要從中心走向邊緣,可是這「走出去」的範圍究竟有多大,就沒有人能夠知道了。
婦人不想要放棄任何的希望,沒有被耶穌一時片刻的拒絕止住行動,她勇敢的做出回應:「主啊,桌子底下的小狗也吃小孩的碎屑呀!」哪怕猶太人具有領受福音的優先權,婦人爭取著外邦人有同得恩典的權利。先前耶穌作為挑戰者,向握有權力的耶路撒冷中心發出抗辯,要求他們走出自我設限的範圍;此刻宛若角色互換,耶穌成為了被挑戰的那人,外邦婦人發出了抗辯,詢問耶穌,難道外邦人的孩子就該被排除在外嗎?
外邦婦人的反駁,看似令人覺得有些唐突,甚至不怎麼禮貌,可是卻扭轉了耶穌的想法。耶穌答應了她的懇求:「憑著這句話,你回去吧,鬼已經離開你的女兒了。」是什麼讓耶穌起心動念,把焦點從猶太人身上轉移,揭開朝向外邦宣教的契機?很顯然的,打從他與法利賽人們爭辯關於行動與傳統時,有一股動能正慢慢醞釀著,連接到此刻這麼一位外邦婦人,毫無身份地位,卻能為子女不顧一切的懇求,喚起耶穌的憐憫之心,應許要施行拯救。隨著婦人回家一看,小孩子躺在床上,鬼已經被趕出,她們已然獲得新的生命。
離開推羅地區,經過西頓,就從低加坡里境內來到加利利海,有人帶著一個耳聾舌結的人來見耶穌。雖是住在不潔淨的低加坡里地帶,又是一身份種族不明的男子,但就從那外邦婦人的懇求開始,耶穌的宣教行動已經向新的領域展開。耶穌領著這男子離開眾人到一邊去,就用指頭探他的耳朵,吐唾沫抹他的舌頭,望天嘆息,對他說:「以法大!」忽然間,他的耳朵立刻開了,舌結也解了,說話也清楚了,這麼一則神蹟的顯現,再次震撼著眾人的心。
即便耶穌不斷囑咐著,不要告訴別人關於醫治神蹟的事,但他愈是囑咐,他們反倒愈是傳揚,眾人大感驚奇:「他所做的事樣樣都好,他甚至使聾子聽見,啞巴說話。」上帝的大能不斷向外展開,沒有任何的力量能夠限制福音,通過一個外邦婦人的懇求,耶穌開闊了宣教的境界,更從那位被鄙視耳聾舌結的人身上,使人看見新的作為。信仰不會被限縮在中心,相反的,從每一個邊緣處,耶穌的行動留下恩典的痕跡,教導人們跟隨,教導人們宣揚福音。
問題討論
- 宣教是一種「跨出去」的行動,可是當我們真的向外跨的時候,會遇到哪些挑戰?我們能如何克服?
- 在自己成長的過程,有沒有哪些經驗是上帝通過許多不經意的人事物,拓展我們視野的?
- 馬可福音七:24~37的經文中,最觸動你心的經文在哪裡?為什麼?
祈禱
- 願我們打開自己的視野,在跨出去的過程,看見內圈與外圈的夥伴,皆是上帝的羊群,需要經歷上帝的愛。
- 願我們留心觀察上帝放在你我周圍的天使,通過共同經歷恩典,得以每一天多認識耶穌。
- 為我們的社會祈禱,願平安與憐憫特別臨在每個身陷困難與病痛,甚至面對死亡悲傷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