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福音聖經信息(十三)
經文:馬可福音六:30~44
敘述完約翰被殺的始末後,鏡頭又轉回到耶穌與他的門徒這一邊,似乎象徵棒子已經交出來了,接下來,就要看他們怎麼繼續向前走,克服擺放在前頭的每一道難題。使徒領受差遣去傳道後,宛如打了一場大勝仗,興奮的把一切所做的事,所傳的道全告訴耶穌。這時耶穌告訴他們:「你們來,同我私下到荒野的地方去歇一歇。」一路走來,大家忙得連喘息的機會都沒有,每一次經歷上帝恩典的高峰經驗後,總是需要一點停下來的空間,通過反思與澄清,讓已經站踏在新高度的自己,轉換新的視野來看待世界。
只可惜,群眾並沒有打算要放過他們,看見他們坐船,要往荒野的地方前進時,許多認識他們的,就從各城跑出來,要比他們先趕到那裡去聚集。這麼一大群人追著耶穌跑,到底想要得著些什麼?自然是因著己身的需要,被疾病纏身的、被鬼附的、遭遇困苦的,大家熱切期待耶穌施展大能,來解決一切的難題。然而耶穌眼裡所見的,並不侷限於外顯的難題而已,他更細膩看見了每個人生命為什麼觸礁?知道他們就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不斷在漫無目的的曠野裡打轉,這讓耶穌起了憐憫之心,開始教導他們許多事。
教導,會是群眾所期待的嗎?以色列人在曠野裡,縱然有鵪鶉與嗎哪滿足了他們肉體的需要,但在握有物質上的好處之後,立刻開始抱怨、顯露出許多不滿足,因此耶穌並不按他們淺薄的需要滿足他們,而是把焦點指向深層的痛點,人們需要被上帝的話語教導、塑造,以新的眼光看待生命。當然,這不是件容易的事,哪怕是經歷恩典的使徒,都仍會被眼前的困難左右判斷,當耶穌要求使徒供應這一大群人食物時,他們卻彷彿忘記不久前那段全然倚靠的經驗,反倒回應:「我們要拿兩百個銀幣買餅給他們吃嗎?」不知道該如何進行下一步。
天色漸漸黑,耶穌教導告一段落之後,門徒前來說:「這地方偏僻,而且天已經很晚了,請叫眾人散去,他們好往四面鄉鎮村莊去,自己買些東西吃。」他們確實有顆憐憫的心,知道每個人皆有肉體的需要,也知道自己並沒有辦法滿足一切,這看起來都是對的。但他們忘記了,一路以來耶穌豈不是滿足了各樣所需嗎?耶穌能醫治人們身體的病痛、鬼附、困苦,也能供應他們在傳道路上的欠缺,難道此刻無法供應群眾的需求嗎?耶穌告訴使徒:「你們給他們吃吧!」新的一課再次臨到,使徒的眼光無法跨過現實的高牆,向耶穌坦承自己的無能為力。
耶穌說:「你們有多少餅?」「有五個餅,兩條魚。」於是耶穌吩咐他們,叫眾人一組一組坐在青草地上。這並非使徒們主動的奉獻與分享,而是在耶穌的命令之下,拿出手裡僅有的食物,他們所不知道的是,自己正被邀請進入一個自己從未準備,也絲毫無法明白的宴席。眾人就一群一群地坐下,有一百的,有五十的,再來所有注視的焦點就回到了耶穌身上。只見他拿著這五餅二魚,望著天祝福,擘開餅,遞給門徒,擺在眾人面前,也把那兩條魚分給眾人。他們就開始吃,並且吃飽了,門徒把餅和魚的碎屑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個籃子,光是吃餅的男人,就有五千。
對比那不能保存的鵪鶉與嗎哪,五餅二魚的恩典跨越過每一個眼前的困難,供應給人們超乎想像的豐盛。這場宴席是由不情願的門徒與不知情的群眾所構成,人們的軟弱無損於恩典的豐富,人們的抗拒無法阻礙耶穌的行動,他不斷邀請每一個人細察生命的奧秘,做出新的決志,新的轉換。恩典的視域是一趟不住累加的過程,領受一份恩典以後,人們就站在新的高度,再次回溯自己是如何走過來的,接著,繼續向前走,到最後,就會發現原來身旁有這麼多人共赴恩典的宴席。
問題討論
- 量力而為與量恩而為的張力中,我們究竟如何選擇?每一次領受恩典之後,我們的眼光有什麼轉變?我們的行為又有什麼轉變?
- 我們曾經驗「五餅二魚」的神蹟嗎?什麼原因促成神蹟的展現?我們又如何參與其中?
- 馬可福音六:30~44的經文中,最觸動你心的經文在哪裡?為什麼?
祈禱
- 願我們從數算恩典出發,得著新視野與新格局,不再只看見自己的限制,而看見基督的愛無窮盡。
- 願我們參與在五餅二魚的神蹟裡,不斷學習分享,不斷學習祝福,不斷看見,自己的生命就是一份神蹟。
- 為整體社會的慌亂與焦慮祈禱,看似在混亂,卻走在基督奇妙的帶領,願我們每個人雖在困局,都愈見上主恢復一切秩序的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