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福音聖經信息(十二)
經文:馬可福音六:14~29
施洗約翰被下在監裡的時候,耶穌出來傳道;門徒開始傳道,隨之而來的是施洗約翰,死了。馬可巧妙運用他的文學敘事,期待告訴讀者跟隨耶穌代表的價值為何,門徒無法掌握自己的安全感,僅能帶著信心與盼望踏出冒險的步伐,卻領略上帝恩典的豐富。這群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怎麼看都無法與整體世界追逐的財富與權勢相提並論,富麗堂皇的皇宮裡,才真正象徵世上人們認知的成功。然而集所有榮華富貴,天下權勢的表象背後,卻有個犯下通姦之罪的國王,詭計多端的女人,笑裡藏刀的跳舞女孩,以及最後,殘暴的霸凌死亡。
因著耶穌的名聲被傳開,不禁令希律王回想那段殺害先知的記憶。當時他娶了自己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羅底,遭到約翰指責:「你佔有你兄弟的妻子是不合法的。」縱然心裡有再多怨恨,但畢竟再怎麼說,約翰是個義人,街坊間仍有不少人擁護著他;另一方面,還真找不出什麼好理由把約翰除去。處在這樣的矛盾裡,哪怕自己擁有這麼多的權勢與利益,都好像有什麼梗在那裡一般,雖然不致有大傷害,不舒服感卻始終存在。某日在希律生日宴上,眾大臣、千夫長和加利利領袖前來赴宴祝壽的「盛況」,讓他不得不為保有自己的面子,必須回應笑裏藏刀跳舞女孩的要求,除去一個代表公義與真理的先知。
霸凌死亡的舉動,不能單單化約為希律王個人的意志,當身旁眾人為約翰的死亡大肆拍掌慶祝,宛若恭賀希律王打了一場大勝仗時,背後正透露這是整體社會權力結構底下的產物。人們選擇了世俗的權勢與利益,自然就會把公義與真理棄之一旁,一個先知的死,不單只是生命的逝去而已,它意味著整個社會、整個信仰群體選擇喪失靈魂的路徑,更失去對未來景況的期盼。而耶穌與他的門徒,正站在此種不住下滑的關鍵時刻,回應上帝的呼召。
當眾大臣、千夫長與領袖們歡慶於希律王的生日宴時,他們不會意識到自己正參與了一件殺人行動;當希律王樂得得意忘形之際,他完全無法意識到自己究竟答應了別人什麼要求;當那跳舞女子得著王所賞賜的大禮,因著她不知道自己該求什麼,轉而尋見她母親的意見時,她更不知道母親背後蘊藏如此深的恨意及殺機。如此多的無知,加上擁有無上的權力,促成一樁難以挽回的殺人案件,有了第一個,就會有下一個,殺人將成為掌權者治理社會的手段,此地將不再有公義,不再有真理,不再有憐憫,不再有盼望。
整段故事的主角,卻是那被消失的先知,那任人宰割的先知,從起初直到現在,約翰始終清楚知道自己的角色:「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權勢再是巨大,都只能活在暴力循環底下,未來終必有更為強大的勢力來勝過今日,構築再高的堡壘,都必然面對坍塌的現實。反倒是微小的盼望之聲,將如餘音繞樑般不住盤旋於暴力者的腦海裡,君王可以除去令自己不快的敵對者,卻永不可能抹滅真理所留下的痕跡,更別說,還有將要來的那一位,比約翰能力更大,不是嗎?
一點一滴微小力量的集結,勝過世上掌握權勢的君王,隨著耶穌差遣門徒出去傳道,真實的冒險經歷,使他們深刻體認何為福音,何為上帝的恩典。當他們從散出去又集結起來的那一刻,彼此述說奧秘,豈不是又將帶出更為廣大的影響力呢?被消失的約翰,卻從未沈默過,在上帝巧妙的鋪陳底下,述說著公義與憐憫,傳遞出生命的見證,一棒的任務盡了,總要交接給下一棒,更何況,那下一棒,下下一棒延續下去的能力,遠大過於自己,遠大過於世上的權柄。
問題討論
- 先知被殺的事件,會發生在我們今日的社會裡嗎?我們是會彼此守望,或認為它不過是個單一事件而已?什麼造成了我們的選擇?
- 領受耶穌差遣的我們,在近幾天裡看見了什麼上帝的奧秘?我們如何持續成為基督的見證人,分享他的作為給週遭的人們?
- 馬可福音六:14~29的經文中,最觸動你心的經文在哪裡?為什麼?
祈禱
- 願我們從每個社會或身旁所發生的「事件」,看見自己做為基督門徒的責任,掌握每個機會為不公義發聲,扶持受苦的人。
- 願我們每天數算基督與自己同行的腳蹤,所行的每一步愈見信心,也愈帶出上帝的奧秘。
- 願我們在疫情的混亂中勇敢前行,改變每一個能夠改變的,接受每一個無法掌控的,擁有真實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