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0.巴克禮聖經學堂.馬可福音五:21~43

馬可福音聖經信息(十)

經文:馬可福音五:21~43

  岸邊有一個穿著整齊,一看就知道其身份與眾不同的人焦急的來回踱步,隨著遠方的船逐漸靠近,他內心有些期待,也有點擔憂,不知道時間到底還夠不夠。當耶穌上岸,群眾聚集過來的時候,他連忙衝上前去,希望大家可以給他一點空間跟耶穌說話,在場的人都知道他就是會堂主管葉魯,自然就先讓他去到耶穌跟前了。一見到耶穌,葉魯立刻俯伏在他腳前,再三哀求:「我的小女兒快要死了,求你去為她按手,使她痊癒,可以活下去。」耶穌同意了他的請求,就與葉魯一起朝向他的家門前進。

  耶穌與葉魯還有門徒走在前方,一大群人跟隨著擁擠著他,忽然有另一個不被人注意到的女人,悄悄出現了。會堂主管的身份引來大家的關注,這女人與他的地位自然不能相提並論,但因其患了經血不止的病有十二年,找了無數醫生,吃了不少苦,又花盡一切所有,非但沒有好轉,還更加嚴重,沒有人願意關心她,當他聽見耶穌的事情時,內心想著:「只要我摸著他的衣裳,就會痊癒。」默默地,她從眾人中間摸著耶穌的衣裳,耶穌知道有能力從自己身上出去,就轉過來詢問大家:「誰摸我?」

  這一個停頓,讓葉魯的心焦急了起來,自己的女兒都快要死了,誰竟然在這個時候打擾耶穌?那女人聽見耶穌的問話,就恐懼戰兢俯伏在耶穌跟前,把實情都告訴他。耶穌對他說:「女兒,你的信救了你,平安地回去吧!你的疾病痊癒了!」話還沒說完,有人從會堂主管的家裡跑了過來:「你的女兒死了,何必還勞駕老師呢?」葉魯的心頓時感覺悲傷,又帶點憤怒,因著耶穌被打擾而使女兒來不及被醫治。但他並沒有意識到,無論是十萬火急返家的十二分鐘,還是那女人罹病的十二年,在耶穌眼裡都是一樣的,都是需要被醫治的「女兒」。

  耶穌所說的那句話:「女兒,你的信救了你」不僅是對那患血漏的婦人,更是對周遭每一個人,特別是葉魯所說的。耶穌必然能夠醫治,必然能夠拯救一切信他的人,然而人們很容易因著只看見自己的需要而忽略如此重要的信息。當會堂主管女兒死去的訊息傳來之際,耶穌絲毫不理會他們的話,只對葉魯說:「不要怕,只要信!」就帶著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弟弟約翰前去,不許別人跟著他。路程十二分鐘或是患病十二年,在他來看都是一樣的,重點不在乎時間的長短,而是一個需要被醫治的生命。

  去到會堂主管的家裡,現場已經亂成一團,不知道該怎麼辦,有人大聲哀哭,有人又急急忙忙覺得好像得做點什麼。耶穌進到裡面,對他們說:「為什麼大吵大哭呢?孩子不是死了,而是睡著了。」這話引來人們的嘲笑,最後耶穌把這一群全都趕了出去,帶著孩子的父母和跟隨的人進到孩子所在的地方。拉著孩子的手說:「大利大,古米!」(女孩,我吩咐你,起來!」只見那十二歲的女孩,立刻起來走動,恢復了生命。這讓眾人大感驚訝,耶穌再三要求他們不要讓人知道此事,拿些東西讓女孩吃吧!

  十二歲的女孩與患血漏十二年的婦人,看起來身份地位大不相同,所遭遇的處境也有所差別,卻在耶穌醫治的行動中重疊在一起了。耶穌醫治了她們的生命,使她們得以重新站立起來行走,與人們一同吃喝。人們在為自己需要迫切祈求耶穌的時候,自然會忽略身旁的人也有其生命的需要,「打擾」的行動提醒眾人,耶穌看見的是每一個需要被醫治的生命,凡信的人,就必得著痊癒。一個個看似獨立的難題,從耶穌的眼光出發是生命的堆疊,他不單醫治了一個女兒、兩個女兒,而是整個願意跟隨他的信仰群體,包含那心急如焚的父親葉魯在內,每個人都是他眼中最為珍貴的「孩子」。

問題討論

  1. 如果每個人都只關注自己的需要,絲毫不去關注外界、他人的需要,那麼我們的社會與教會會是什麼樣貌?我們該如何經歷耶穌的醫治?
  2. 我們是一個能夠被「打擾」、「中斷」的人嗎?我們是否曾經從被打擾的經驗裡經驗上帝給自己特別的訊息?
  3. 馬可福音五:21~43的經文中,最觸動你心的經文在哪裡?為什麼?

祈禱

  1. 願我們看見、體貼身旁陷入恐慌與不安的靈魂,攜手經歷來自於耶穌的醫治與拯救,顯露生命的美善。
  2. 願我們在每一個「被打擾」的時刻,不急著拒絕,反倒抱持新的可能性,看見上帝所要給自己的訊息,做出回應。
  3. 願我們在整個社會因應疫情走入新階段的時刻,保持平靜安穩的心,做好自己能做,對一切的變化開放,經驗上主的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