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福音聖經信息(五)
經文:馬可福音三:1~12
耶穌向已僵化的宗教體制宣戰,挑動當權者的敏感神經,這讓法利賽人們大感威脅,巴不得想點什麼辦法把他除去。安息日的這天,會堂裡出現了有一隻手萎縮的人,看起來這是法利賽人們所佈好的局,他們想看看耶穌究竟會不會在安息日醫治那人。耶穌才為了門徒在安息日吃麥穗的事情與這群人起了爭辯,現在這麼一個需要醫治的人出現,究竟他的行動會是什麼?他們認為,麥穗的事情被你狡辯過去,如果安息日行了醫治的工作,就沒有任何殘念,很明顯違反律法的規定了吧!
絲毫沒有任何考慮,耶穌對那手萎縮的人說:「起來站在當中!」他又問眾人:「在安息日行善行惡,救命害命,哪樣是合法的呢?」在場沒有任何一人作聲,只是繼續看著耶穌到底想做什麼,要抓住把柄來控告他,這讓耶穌感到十分憤怒,怒目環視他們,因他們的心剛硬而憂傷,就對那人說:「伸出手來!」當他把手一伸出來後,手就立刻復原了。拘泥於安息日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還企圖要通過這道誡命來控告他人,宗教體制的虛偽與荒謬可見一般,當權者只重視自己的權柄,而非人們的生命。
安息日在會堂裡醫治的事件,成為了耶穌與宗教領袖們衝突的高峰,到底權柄的作用為何?權柄本應作為生命關懷的延伸,而非成為壓迫的制度與力量,耶穌的出現為要讓信仰回歸本質,讓人重拾生命的價值,不料卻成為了宗教領袖們最大的威脅。法利賽人出去以後,立刻夥同希律一黨的人共同商議,該要如何除去耶穌。他們認為耶穌已經破壞了行之有年的秩序,絲毫不在乎耶穌所說與所行是否帶給人益處,他就是問題的根源,既然問題出現,就趕快讓其消失,好讓一切恢復到穩固的狀態。
宗教領袖們的初衷應當不是那麼利益導向、冥頑不靈的,他們願意承擔著這份責任,必然有其值得尊敬之處。真正的問題是當他們扮演「標準答案」的角色久了,認為自己可以成為他人生命的唯一解答時,人就逐漸迷失了方向,無法再把焦點對準於上帝。當他們把服事的人次、數字作為價值所在,迷失在群眾裡的時候,如今出現另外一個更具吸引力的人,群眾全都往那邊靠攏的時候,真正威脅到的是自己的存在價值,無怪乎反彈的力道會如此強大。離開群眾、告別成果,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清醒,這就是耶穌與法利賽人差距最大的地方。
耶穌和門徒退到海邊去,群眾卻仍舊為自己的需要蜂擁而至,有許多人從加利利跟隨他,還有許多人聽見他所做的事,就從猶太、耶路撒冷、以土買、約旦河的東邊,以及推羅和西頓的附近地方來到他那裡。這一大群人確實都有著不同的需要,因著人數實在太多,耶穌吩咐門徒為他預備一隻小船,稍稍隔開一些距離,免得眾人擁擠他。看見人們生命的需要,耶穌行醫治的工作,凡有疾病的無一不搶著要摸他,當污靈看見他的時候,就俯伏在他面前,喊著說:「你是上帝的兒子。」
固然醫治與趕鬼的工作重要,但耶穌並沒有被這些需要所轄制,人們不斷簇擁著他,他只是再三囑附,不要任意宣揚出去。群眾總會把重點放在神蹟奇事,而不是行奇事的主,耶穌退到海邊,也退到山上,為要在自己的空間裡重新整頓、預備與延伸未來的服事,述說自己所要傳遞的使命。建立一群死忠的跟隨者,只要讓眾人的眼目聚焦於利益即可,要建造一個具有生命力的信仰群體,則需要不住澄清、勇於冒險,承擔生命中許多的不完美與錯誤,在困境裡看見上帝的恩典。
問題討論
- 耶穌怒目環視左右這群法利賽人,到底耶穌為何而生氣?法利賽人的問題是什麼?我們會不會很容易就成為法利賽人呢?
- 耶穌到底想要建立一個什麼樣的群體?為什麼他一直不讓自己的身份被顯露出來?我們來到教會又是為了什麼?
- 馬可福音三:1~12的經文中,最觸動你心的經文在哪裡?為什麼?
祈禱
- 為我們不落入法利賽人的窠臼祈禱,一不小心我們就很容易僵化,把信仰視為壓迫他人的工具,願我們保守自己的心思意念,謙卑跟隨基督。
- 願我們少批評他人,多觀看他人的優點,讓整個信仰群體能對準基督,真實展現活潑的生命力。
- 持續為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戰爭祈禱,願聖靈安慰每個受苦的靈魂,引領各國領袖有智慧做出判斷,和平早日臨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