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華語:劉炳熹牧師
經文:撒母耳記上八:4-20、撒母耳記上十一:14-15
聖詩:273、520、390
前言
每隔一陣子,我們就會看見社會出現「…之亂」,可以出門的時候一窩蜂搶購什麼,整個輿論也往那邊跑。疫情出現以後,從「口罩之亂」,再到如今的「疫苗之亂」,背後僅有單一邏輯,給我「某樣東西」,問題就解決了。人類社會的複雜度,卻往往沒有那麼簡單,尤其我們共同面臨一個時代巨大轉變的時刻,不得不認真去問,如果不是「給我…其餘免談」,那到底還能怎麼辦?
被恐懼驅使的百姓只能看見眼前的需要
士師時代以來,以色列不斷對抗著非利士人,人人憑著己意而行,直到撒母耳的時期,總算得享一段難得的平靜。到了撒母耳年老時,兩個兒子接續擔任以色列的士師,很遺憾的,兩個人不照父親的榜樣,眼裡只有賺錢,收受賄賂,不照公道判案。以色列人好不容易在撒母耳時期得到的平靜,轉眼又將消逝,他們擔憂著自己再次走入混亂,再次遭遇外敵的攻擊。愈想愈害怕的人們,看見其他國家皆有王治理,只有以色列沒有,於是,他們群起向撒母耳要求立王。
撒母耳對此事非常不高興,他深知以色列的領導不是建基於任何一個個人,真正的王只有上帝,因此大家是通過敬拜尋求他的心意,一步步的向前走。然而,無論撒母耳如何跟長老、跟百姓們解釋,攤在眼前的事實就是撒母耳的兩個兒子完全無法扛起任何責任,那些有王的國家看起來何等強盛。「給我一個王,其餘免談」已然是以色列人唯一的焦點,他們被恐懼所驅使,只能看見眼前問題只有唯一解法,不願意接受其他可能,更削弱了上帝在他們中間運行的影響力。
在今天,被恐懼驅使的人們看不見未來的可能
當社會或群體出現集體焦慮的時候,「給我…其餘免談」的現象就會層出不窮,加上人習於與他人做比較,看見人家有而我沒有的時候,一下子就被情緒所綁架,反倒忘了自己到底擁有什麼。我們活在一個相對安全的時代,科技進步、教育進步、醫療進步,人類因著世界大戰所得到的教訓,極力避免發生大型戰爭的可能。穩定與安全的環境,促使我們可以做完善的生涯規劃,認為一切都可以按想像的發展。豈知,病毒推翻了美好的圖畫,人們頭一次感覺到,窮極智慧構築出來的不過是幻影罷了,那種失去可掌控未來的恐懼感,促使我們把責任往外推,是政府的責任,是染疫者的責任,看著他國注射疫苗後的美好,如今生命的答案彷彿只剩下「給我疫苗,其餘免談」。
病毒的傳染力驚人,致使許多人確診,甚至失去生命;恐懼的感染力同樣驚人,一傳十、十傳百,我們再也看不見其他的可能。所有的規劃與想像,甚或所謂的「超前部署」,在如此巨大的衝擊之下,好似不堪一擊。我們失去了身心靈的健康,失去了應對變化的韌性,失去了「平安」,失去了對於上帝「公義」的敏感,當然,我們失去了對上帝的信。
上帝始終行動著,帶領以色列走向未來
這是撒母耳的吶喊,他對百姓們的行動感覺不快,更感覺到一種對他過去這段時期以來,帶領以色列人走向安定之後的否定。當他求告上主的時候,上主對他說:「你順著人民的意思吧!他們並不是厭棄你,而是厭棄我,不要我作他們的王。」士師時期,僅有危機出現時才有領袖出來帶領人民爭戰,因為真正作王的是上帝,此刻,百姓因著看不見未來而拒絕了那樣的模式,他們需要的是一個看得見的王。
時代的轉變,遠非只是立一個王那麼簡單,上帝答允人民的請求,也指示撒母耳告知他們君王制度的複雜性:徵兵、徵收財產、收納十分之一的稅、你們會再次成為王的奴隸,那時,你們會為自己所選立的王而哀求,但上帝不會垂聽你們!即便撒母耳嘗試與他們對話,「給我一個王,其餘免談」依舊左右了人民的心思。最終,撒母耳在吉甲立掃羅成為他們的第一個王,以色列正式進入君王時代。
從族長時期開始至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走過曠野的漂流進入應許之地,領導權轉移給約書亞,之後又進入士師時期,最終來到君王時期,上帝的行動從未離開過。無論世代如何轉變,最重要的根基依舊是–上帝做王。通過敬拜與尋求,人們尋獲真實的方向感,在各樣危機與挑戰中,迎向一個上帝永遠存在的未來。
我們共同在上帝的帶領下走向未來
真的是「給我…其餘免談」嗎?面對一個陌生的未來,要談的事可多了,我們從來沒有那麼認真去面對生離死別的事實;我們從來沒有那麼認真看待弱勢族群的生活環境;我們從來沒有那麼認真意識到那麼多人可能失業;我們從來沒有那麼認真看待資源浪費的問題……等。答案永遠不在單一個人,也不在政府,而是在每一個我們身上,我們終需尋求上帝的帶領,坦承內心的恐懼與不安,進而去尋求由上而來的呼召,活出從上帝而來的新生命。
我們會著急,會混亂,第一線疲憊不堪、暴露於高危險的醫護人員可能就是我們的親人,確診染疫、甚至死亡的也都可能是我們的親人,即便我們宅在家看似輕鬆的背後,都有隱隱的不安感佔據你我的心。上帝永遠作王的應許,使我們再次尋獲新的力量,敬拜推動我們找到一絲安寧與沈澱的可能,坦然迎向明天,就好似尼布爾的寧靜禱文:「請賜我寧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請賜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事;請賜我智慧,以分辨二者的不同。」
結論:【給我…其餘免談!?】
籠罩在病毒加諸的沈默與焦慮之下,
隔離、社交距離限縮你我的想像,
仍能自由,卻選擇限制,
仍能寬廣,卻選擇狹隘,
仍能享受,卻選擇沮喪,
仍能平安,卻選擇憤怒,
仍能活得大,卻選擇活得小,
給我…其餘免談!?
或許,免談之外才是更大的世界,
我們需要談,談一個守護心靈的堡壘,
我們需要談,談一個貼近弱勢的行動,
我們需要談,談一個維持經濟的可能,
我們需要談,談一個轉變思維的未來,
我們需要談的……還多著呢!
總有一股力量,
運行在各樣理性、邏輯、價值、系統背後,
越跨過現實的限制、狹隘、沮喪、憤怒,
因明日,會再次臨到,
因未來,等候著你我,
給我…一個攜手同行的夢,其餘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