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華語:劉炳熹牧師
經文:約翰福音十:11-18
聖詩:580、136、398
前言
人的一生習於抓取許多物質、金錢、功名,但到底什麼時候才會足夠?有一天,我們的生命終會走向盡頭,一切皆會成空,那到底什麼才是重要的呢?耶穌基督受難與復活的信息,不斷催促我們去思想,生命究竟該如何死、如何生,什麼時候,我們方能領略那夠好(good enough)的恩典,在人生這條旅程,共創一段夠好的陪伴。通過好牧人與羊群的圖像,耶穌一直向我們發出邀請,齊來走入恩典的羊圈吧!
雇工眼裡只有自己,沒有羊群的需要
猶太人渴望一位領袖,就好像羊群需要牧人一樣,因此當耶穌說出:「我是好牧人!」的時候,可以想見聽眾無一不把焦點全放在他的身上,然而,猶太人對牧人的期待,與耶穌所談的牧人,恐怕有著偌大的差距。羊群真的明白自己的期望嗎?牧羊人走在他們前頭,以杖、竿帶領羊群走向青草地、溪水旁,確保他們是安全的。但這條路上卻必須經過死蔭的幽谷,遭遇各樣災害,羊群是否仍舊願意跟隨牧羊人的帶領呢?在死蔭的幽谷、無水的曠野,舉目皆是烏雲籠罩,四周被野獸環繞,羊群還會繼續跟從嗎?甚至牧羊人會羊群犧牲自己的性命,羊群會感激嗎?他們會否接受這軟弱的牧羊人呢?
忘卻上主的恩典,猶太人走向一條通往死亡的道路,他們以為的牧羊人,那群承擔宗教或政治責任的領袖們,就如耶穌所說的雇工,從外表上看來好像承擔領導的責任,實際上,他們眼裡只有自己,不關心羊群的需要。隨著豺狼出現,雇工立刻撇下羊逃跑,豺狼抓住羊,趕散了羊群,使他們流離失所。對只關心自己利益的雇工來說,這不過就是一份賺取生活費,甚至中飽私囊的工作,羊群生或死,儼然不是他所在意的事。
這群雇工是假的牧人,他們不在意羊群,更不認羊群,他們只關心自己的權益,在意制度面,在意權力體系中自己的位置。耶穌施行神蹟,醫治那畢士大池子旁病了三十八年的病人,宗教領袖們只在意他打破了安息日的規矩;無獨有偶的,耶穌又醫治那位從前失明的人,他們還是在意他不守安息日的戒律。那原先看得見的,反倒才是真正在靈性上失明的;而原本失明的人,才真的看得見許多重要的價值,好牧人耶穌,捨命打破了層層高牆,為讓羊群獲得嶄新的生命。
在今天,我們也陷入眼裡只有自己的盲目中
一個社會發展的過程,我們需要許多制度來確保整個群體不會陷入混亂,但因著人的生命充滿多變性,往往制度建立起來後,還是得需要一定程度的彈性存在。急速老化的台灣社會,帶給我們許多新的衝擊,許許多多家庭在龐大的照顧壓力下被壓垮,無數的第一線工作者、學者、專家甚或公部門,在應對現實困局時有一個共同點:要建立一個美好的制度,更為有利的模式,更美好的社會。簡單來說,我們期待一個大政府,提供一套好的、完美的模式來照顧每個人。
哲學家提出重要的思考,在一個對窮人、對弱者給予完美照顧的社會制度底下,難道我們就可以對周遭的鄰舍視若無睹,不去關心他人的需要嗎?這樣的社會會是一個「有道德」的社會嗎?假如一個「道德的社會」是由一群相信制度解決一切、忽視周遭的人所組成,還會是「道德的社會」嗎?
教會承接相同的挑戰,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是個重視體制與程序的教派,因此我們常常有開不完的會議,期待通過聖靈在會議過程的帶領,使整個信仰群體能做出合乎上帝心意的決策,帶給眾人祝福。然而,走在一個既定且安全的制度底下,往往人很容易忽略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限制,都有自己靈性的盲目,無論任何時刻,我們都需要上主的憐憫與恩典,細膩去看見自己以及他人生命的需要。或許,雇工與牧人僅有一線之隔,一不小心,我們就把教會服事視為一項工作,且是要有績效的事業,雇工心態左右了我們的決策,人的生命不再是我們關注的焦點,自然離上主非常遙遠了。
耶穌成為好牧人
「我是好牧人;好牧人願意為羊捨命。」耶穌向眾人宣告著自己所要承擔的使命,更通過羊群與牧人的關係,訴說著一份上主與人們的新圖畫:「正如父親認識我,我認識父親,同樣,我認得我的羊;他們也認得我。我願意為他們捨命,我還有其他的羊不在這羊圈裡,我也必須把他們領來,他們會聽我的聲音;這兩者要合成一群,同屬於一個牧人。」當牧羊人踏入熟睡中的羊群之時,羊群不會驚動分毫,那是因為羊群認得牧人是彼此之間的一份子,他們擁有一套自己才知道的溝通語言和方式。在好牧人耶穌的帶領下,這個羊圈會不斷擴大,羊群會聽見他的聲音,得到真實的牧養。
不過,在真實畜牧的世界中,為自己的羊捨命是毫無目的的,因為一旦牧人死去,羊群只會變得更加脆弱,更容易被豺狼所吞食。縱然如此,耶穌卻清楚知道,那真正令羊群勝過一切困厄的,是通過基督的死,他們會得著新的生命,新的力量,而根源來自於上主源源不絕的愛。「父親愛我,因為我願意犧牲自己的生命,為要再得到生命。沒有能奪走我的生命,是我自願犧牲的;我有權犧牲,也有權再得回。這是我父親命令我做的。」
因著好牧人為羊群捨命,羊群得以凝聚在一起,勝過未來所要遭遇的危險。「我給你們一條新命令:要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彼此相愛。如果你們彼此相愛,世人就會知道你們是我的門徒。」新的誡命,通過好牧人為羊捨命,根植在整個信仰群體。好牧人看見每個人生命真實的處境,以杖、竿一步步領著大家走向前,即便危機四伏,因著上主的愛,終能領著羊群抵達安歇之處。那是雇工無法企及的領域,耶穌成為那最重要的好牧人,向猶太人發出呼籲,當悔改回到上主的愛,我們將領受新的生命。
我們已得著好牧人的陪伴
「許我一個夠好的陪伴」是一本有關生命照顧的書,作者是台灣女兒,作為德國媳婦,在得知德國婆婆癌末的時候,毅然決然要扮演婆婆邁向終點站的「照顧者」。然而,打從一開始,在德國文化底下這就是個無法令人理解的決定,經過層層衝突,又從看見自己女兒自然而然與婆婆相處,沒有任何給予或接受,彷彿沈浸在人與人真誠陪伴的暖流底下,她意識到:原來在自己的照顧裡,是用「媳婦」的角色在侍奉婆婆,裡面的「責任」、「應該」大過於「情感」、「信任」。最終她自己的體會是:「安寧陪伴最不需要他人『施展專業』與『盡義務』,僅需要臨在病榻前的一點接觸與溫度,同理共感的『陪跑」到終點之前,宛若時光倒轉將人生回憶一遍,並在有聲或無聲的『重說』生命故事中再次『活著』,也就足夠了。」
希臘文「doulia」一詞譯為照顧互助,指的是照顧不應該是單方面個人無條件付出的責任,而應該是相互照顧的過程。太多時候,我們被許許多多的刻板印象所限制,期待通過制度賦予責任,甚至是一種道德勸說、情緒勒索。一下子,我們就會覺得某些事應該是政府、教會、學校的責任,或者是首長、牧師、長執……等,一下子我們又習以為常的把責任都推給「年輕人」,卻忘記了,為什麼這些人理所當然要去承接我們以為的「責任」呢?在大牧人主耶穌的陪伴下,我們學習的,是一種相互陪伴的照顧,去除掉「應該」、「理所當然」的思考,會讓人得著一段夠好的陪伴,不僅是對方,更包含自己在內。
結論
教會,是一個讓人經歷不同生命階段、生命事件的共同體,既是生命,就意味著它持續在更新且變化中。很多時候,我們或被既定的運作模式所限制,或是在整體社會文化的處境下忽視自我生命的需要,誤以為只要教會照個一個模式運作就好了。太多的「應該」、「理應」、「責任」鎖住了我們,其實,我們不過都是主耶穌的羊群,在這位好牧人的引領下,得以坦然無懼的拋開束縛,共創一個真誠、彼此相愛的群體。或許這樣的理想又大又難,但不也因著如此,我們能夠經歷好牧人帶來的恩典,走向一段夠好(good enough)的陪伴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