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8.說新故事的人

台語/華語:劉炳熹牧師
經文:路加福音二十四:36-48
聖詩:110、355、386

前言

  參觀博物館的時候,總會被豐富的典藏所震撼,但往往走馬看花的看,很難使人對這些物品有什麼感覺。後來在與不同文化人士的對話後,被教導練習做些想像:這些物品在當時呈現什麼樣的樣貌,它如何被使用、如何被記錄。漸漸的,好像有些不同的感覺產生,它不再是冷冰冰的物品,反倒多了層不同的意義,帶給自己生命新的領受,可以寫出新的故事。

耶穌復活的新故事

  路加筆下的復活敘事,與其他三卷福音書有不同的樣貌,無論是馬太、馬可或約翰,都是婦女們被吩咐著要去把這訊息告知其他門徒,然而在路加福音二四:5~6卻說:「你們為什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他不在這裡,他已經復活了!要記得他在加利利時向你們說過的話。」她們才記起耶穌的話,把所遇見的事情向其他人報告。

  同一天,兩個門徒要到以馬忤斯,沿路談論所發生的一切,突然間耶穌走近他們,一時半刻他們無法認出耶穌,滿面愁容的回應。後來,在路上耶穌向他們解釋聖經上關於自己的一切記載。當他們走進村子,與耶穌一同吃飯,耶穌拿起餅、祝謝、擘開餅遞給他們,他們的眼睛忽然開了,這才認出耶穌。彼此說:「他在路上向我們說話,給我們解釋聖經的時候,我們的心不是像火一樣地燃燒著嗎?」他們立刻回耶路撒冷,把所遇見的一切告訴了其他人。

  他們正在講這些事,忽然,主親自站在他們當中,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這可讓每個人都嚇到了,以為見到了幽靈。畢竟,耶穌復活這麼超乎常理的訊息,單靠從他人那裡傳來,怎麼有可能那麼容易就相信呢?耶穌對他們說:「你們為什麼煩擾呢?為什麼心裡疑惑呢?看看我的手和腳!是我,不是別人!摸一摸我,你們就知道;幽靈沒有肉沒有骨,你們看,我是有的。」

  他這樣說著,把手和腳給他們看。即便看見了釘痕,他們還不敢相信,卻是驚喜交集。耶穌又接著問:「你們這裡有什麼吃的沒有?」他們就拿一片烤魚給他,他接過來,在他們面前吃了。死裡復活的耶穌,如今確實的顯現在門徒面前,向他們說:「這一切事就是從前我和你們在一起的時候告訴過你們的:摩西的法律、先知的書,和詩篇所敘述關於我的每一件事,都必須實現。」

  他開啟門徒們的心智,使他們明白聖經的話,又對他們說:「聖經記載:基督要受害,第三天從死裡復活。你們要奉他的名,把悔改和赦罪的信息傳開,從耶路撒冷遍及萬國,你們就是這些事的見證人。」

  耶穌的復活,給予每個跟隨他的人全新的眼光,去回溯過去所發生的一切,去重新閱讀自己從小就熟悉不過的話語。耶穌的傷痕、與每個人實際互動與對話的故事,打開了人們被蒙蔽的眼睛與心智,喚醒他們成為見證人,成為帶有新生命的群體,繼續寫下新的故事!

乘載復活生命的新群體

  孫寶玲老師寫下精采的字句,領我們進入凝視耶穌基督復活的新視野:

「只有在群體中凝視耶穌的傷痕,原來蒙蔽的眼睛才能被打開。
只有在群體中凝視耶穌的傷痕,才醒覺張狂的權勢沒有終極的能力。
只有在群體中凝視耶穌的傷痕,才能明白聖經所講的一切。
只有在群體中凝視耶穌的傷痕,才能從原本往以馬忤斯的路上轉回耶路撒冷。
只有在群體中凝視耶穌的傷痕,跟從者才能宣告:『主已經復活了!』」

  今日,無論我們去到哪些教會,與不同的弟兄姊妹談話時,討論到讀聖經時,最困難的往往是讀不懂,不知道到底跟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因此每次展開讀經計劃,總是維持沒多久就失敗了。會有這樣的困局,關鍵在於我們既定的學習模式,多半是以知識性的堆砌為主,畢竟從小到大考試都有標準答案,遇到應用問題就很苦手。若我們相信聖經是指引生命的藍圖,那麼它必然是關乎應用問題,而不是單純背誦記憶即可。

  在群體中凝視耶穌的傷痕,意味著一種參與,復活的主基督邀請每個跟隨的人,真誠面對他的傷痕,也面對自己的傷痕。信仰不是讓我們高舉外在,追求人們以為的成功典範,而是在我們生命觸礁,遭遇困局時仍舊意識到,耶穌陪伴我們同行不是理性的知道而已,乃是活生生的與我們共舞,寫下復活的新故事。唯有如此,閱讀經文時那些冷冰冰的文字才重新有了溫度,彷彿打開我們被蒙蔽的眼睛與心智,使我們經歷與上帝連結的平安,成為主基督復活的見證人。

從「記得」走向未來

  從婦女、走向以馬忤斯的兩個門徒、這群聚集起來的弟兄姊妹,耶穌的行動皆領著他們回到過往,從「記得」所發生的一切,「記得」所讀過的摩西律法、先知書乃至於詩篇所敘述關於基督的每一件事,開始踏出新的步伐。這個時刻,他們的心被點燃,他們的眼睛被打開,凝聚成為新的群體,新的教會。

  教會歷史小組近期在訪問教會中的耆老,請他們回溯些重要的故事好製作影片。隨著網路貼出年老久未來教會聚會名譽長老的照片時,下面開始出現許多留言,有祝福老人家身心靈健康的,更有開始訴說自己對他的記憶:是自己小時候的主日學校長,是那位永遠坐在第一排、拿著照相機的長者……等。開始訴說這些事情的時候,我們會意識到,那名字不是毫無意義,而是真實跟我們自己互動,產生關聯性的人物,更在那些記憶的背後,幫助我們認識耶穌。

  偶爾帶朋友參觀史料館,皆是一閃而過,好像知道有這麼一回事,畢竟年久的古物,總是讓大家不太敢輕易去動它。前幾天稍稍翻閱教會最早期的小會議事錄,卻好似打開寶盒般給了自己啟發:1922年議事錄寫著,因應教會女性信徒日益增多,建議設立女執事來協助教會事務,於是,該年東門教會設立女執事,1926年封立女長老。沒有認真去思考,它就是一段尋常的文字紀錄,但當我們轉換一下思維,就會意識到,今年豈非第一百年嗎?以當時台灣社會重男輕女的實況,教會做出這決定顯然是劃時代的觀念,而且是本土女性第一樁參與教會管理事務的記錄。

  有「記得」,才有向前探索未來的可能,回溯自己家族如何信主的足跡,回溯自己家族或自己為什麼參與在東門這個信仰群體的原因,都在在領著我們去看見,上帝如何一步步帶領自己走到這裏,更會意識到,上帝放在我們身上的召命為何。

結論

  歷史教育提到的名詞「歷史感」,不是意味一個人累積多少關於歷史事件的記憶,而是人們知道所有的事情皆有其來龍去脈,我們是繼承了過去,或者說是改變了過去,才變成今天我們所看見的樣貌。因此,我們會知道,一切看起來平凡的「現在」,實際上一點都不平凡,每一個「現在」,都在改變未來。

  因此,當我們聚集在此地,成為一個信仰群體之際,他不會是毫無意義的偶然,而是上帝的呼召與帶領,使我們蒙揀選成為一個跟隨基督的門徒,更成為東門這個信仰群體的一份子,成為說新故事的人,向人宣講:「主已經復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