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9.獻上自己

受難週培靈會講章摘要
台語/華語:劉炳熹牧師
經文:約翰福音十二:1-11
聖詩:89、95、395

前言

  進入受難週,我們再次學習追隨耶穌的腳步面對死亡的必然,更預備追尋永恆生命的實現。我們為著自己的生活籌算許多,追求向上爬升,卻在死亡的必然與生命的無常裡不斷被拆毀,唯有向下移動,迎向不那麼完美的人生,方才有機會領略恩典的可貴。可惜的是,奉獻本應是對恩典的回應,卻在世界價值的拉扯裡成為一種算計,聖經敘事裡馬利亞的行動,無疑向人們發出深刻的挑戰,喚醒人們追求那比許多「正確」更重要的生命價值。

斤斤計較的猶大無法理解馬利亞的奉獻

  逾越節前六天,耶穌去到伯大尼,也就是拉撒路所住的地方,對門徒來說,這看來不過就是另一次拜訪友人的行程,沒什麼特別,也不會預期接下來會發生些什麼。晚飯的時刻,馬大幫忙招待,拉撒路和其他客人與耶穌一同用飯。忽然間,馬利亞走了進來,手中拿著一罐東西,沒有人知道她想做什麼,以為她不過就是來協助接待而已。轉開了瓶口,屋子裡立即溢滿香氣,在場的人無一不被這氣味所吸引,馬利亞把純哪噠香油膏倒在耶穌腳上,又用自己的頭髮去擦。

  純哪噠香油膏所散發出來的香氣,令每個人無不陶醉其中,縱然沒有人理解馬利亞的行動代表什麼意思,但那又有什麼關係呢?起碼這香氣是舒服的,且是很少有機會可以感受到的,畢竟這油膏要價不斐,可趨近一個工人整年的工資呢!美妙的時刻,被一聲詰問打斷了:「為什麼不拿這香油膏去賣三百塊銀子來分給窮人呢?」門徒中的加略人猶大說話了,斤斤計較的他,每件事都在背後衡量利益得失,馬利亞的行為在他眼裡,壓根就是不划算的投資。

  門徒不知道,但馬利亞或許知道了,耶穌要離開的日子不會太遠,因此她的奉獻與猶大的算計成為最大的對比。猶大是按著過往的經驗與習慣,去判斷每一筆金錢,每一個投資的利弊得失,對他來說,不能夠有一絲浪費,甚至,還要多賺取些什麼。馬利亞,則完全顛覆了人們的想法,領受寶貴的恩典之後,心中僅有感謝,把全所有獻上給耶穌,是她唯一能做的回應。

在今天,我們也無法理解奉獻的真義

  台灣人有著樂意捐獻的文化,特別當重大災難發生時,人們無不慷慨解囊,參與在各樣善心救援的行動,這點往往令其他國家人民難以想像。走到社區,我們也無處不會見到人們捐獻的痕跡,是廟宇中留名的記號,或是救護車、消防車的某某某捐贈,往好的意義來看,是一種確認善款沒有被誤用,以及留下一個歷史痕跡;然後不好的方向,則成為一種競爭,或期待他人可以看見自己做了什麼,若是該受贈單位沒有按照自己的期待使用捐款,就會引發反彈、攻擊。

  習於斤斤計較的我們,是否真能體會奉獻的意涵?作為一個跟隨基督的信仰群體,我們又如何投資於永恆的價值,將所有全獻上給上帝?每一年我們都會在三間神學院的奉獻主日時邀請信徒共同關心神學教育、為神學院奉獻,坦白說,教育是一樁非常難看見即刻成果的工程。隨著少子化、高齡化的社會變遷,學校或教會很難按著過去的想像在運轉,大家都在嘗試提出新的異象、新的策略,但沒有人能說得準,這些方法是否有效,更遑論看見立即性的成果。

  幾次與非營利組織的負責人對話,大家都提及,沒有任何一個非營利組織不會缺錢與缺人,小地方缺我們都知道,但大地方同樣也並不充裕,一樣捉襟見肘。真實關注周遭環境與他人的需要,我們永遠會發現可以做的事,但永遠也會發現沒有足夠的人、沒有足夠的資源可以去承擔一切,主要的原因,落在人們習於去計算、衡量,以有限的眼光去觀看生活,無法看見上帝的行動,自然忽略去聆聽每一個生命的呼召。

耶穌調整門徒看待奉獻的眼光

  門徒看不見的事情,馬利亞看見了,耶穌更是清楚點出,猶大所說那把香油膏來去賣三百塊銀子好分給窮人的行動,並非其內心真實的想望,因為「常常有窮人跟你們一起」。猶大真正的關注不是窮人,而是錢財,約翰福音的作者給了讀者更犀利的線索,指稱猶大是賊,他管錢,卻常盜用公款。然而,猶大是說出來了,那其他的門徒呢?他們是否真能看見馬利亞奉獻行動背後的意義,或者他們只不過同樣是「猶大們」中的一員,差別僅是沒有說出來罷了!

  無論如何,馬利亞所看見的,是超越性的價值,香膏通常僅倒在貴賓的頭上,而不會是腳上,婦女們不會隨便在公開場合鬆散自己的頭髮,更別說用來擦人家的腳。這不尋常的舉動,通常是奴隸才會做的,到底是什麼推動著馬利亞如此奉獻,是因著耶穌拯救了他的弟弟拉撒路,或是他們一家與耶穌的關係密切,還是她清楚知道耶穌離開的日子近了呢?耶穌清楚表明:「這是她留下來為著我安葬之日用的。」為回應恩典,馬利亞獻上她自己的一切,但耶穌卻說,這意義遠超乎奉獻者的想像。

  這事過後,陷害耶穌的行動不斷醞釀著,且不住加速進行,甚至祭司長們計畫連拉撒路都要殺害,因為許多猶太人因著他的緣故,選擇信從了耶穌。什麼時候門徒才有機會意識到馬利亞獻上自己的行動何等寶貴呢?或許要到了耶穌受難,被安葬的那一刻,他們才能真實體會,奉獻的意義遠超乎人的想像,把生命的眼光投注於永恆,遠遠勝過眼前虛空的價值。

我們已獲得嶄新的眼光

  把自己的生命投向永恆的價值,是視野的轉換,更是一種文化的創建。跟從基督並非僅侷限於公式化的參與聚會與服事,而需要從每個奉獻行動觀看上帝的作為,尋思自我的回應。日前李冠呈牧師回母會來拜訪,在牧師館聊著自己蒙召時的感動,當他參與一場訓練會聽見上帝呼召的聲音時,花了一段時間禱告尋求,並大膽求討應證,若上帝真要他獻身,就要供應念神學院的學費。豈知某一天,王明仁牧師突然邀約他一起午餐,席間問說你要不要去唸神學院,學費牧師會跟教會一起想辦法,當下心裡的感動無以復加,是上帝,使用其身旁的牧者,共同參與了栽培僕人的計畫。

  轉換至台南服事前的時間,我們跑了台灣各個角落,聆聽不同傳道人的故事。某天我們去到屏東,外面下著豪大雨,想起曾在網路閃過關於繁華教會的故事,有一對牧者夫婦委身於一個小地方,陪伴在地的孩子成長,預計要建堂,而其中一位牧師預備要出國進修。先前未曾與他們謀面,我們大膽下車按門鈴,把車停進騎樓的空間,得到他們的接待,分享著上帝塑造他自己僕人的故事。去年年底,東門的小會員一同前往關心時,大家在禱告裡流下感動的淚水,是因著看見傳道人真誠的奉獻,當有人瞥見上帝恩典而獻上自己的時候,或成為人們眼中的異類,我們,會否也是那異類呢?

  還有為數不少類似的故事,出現在台灣各個角落,我們或焦慮於教會的年輕人流失,或台灣社會未來的困局時,恐怕需要再次去學習的功課,乃是我們是否願意投身於永恆,因著親炙恩典,願意獻上自己,去經歷上帝新創造的感動。我們確實每天都活在合宜的算計與例行性的生活節奏裡,奉獻,最重要的課題不在乎到底該獻上多少,或者是否該把那三百兩銀子拿去幫助窮人,而是上帝要在每一個獻上的片刻裡向我們訴說些什麼,使我們真能「參與」永恆的價值。

結論

  在門徒的眼裡,馬利亞全然獻上的行動肯定是異類,然而,若沒有這些「異類」的付出,恐怕你我今日也不會聚集在這裡,享受一粒麥子落在地裡所結出的果子。我們自己,會是那使人感動的異類嗎?教會,會是使人感動的信仰群體嗎?耶穌的受難,訴說著信仰不在乎光鮮亮麗,不在乎是否讓人看見「成功」,而是願意參與他者真實的需要,獻上自己為祭,追求上帝國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