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華語:王崇堯牧師
經文:馬太福音七:24-29
聖詩:292、195、547
比喻para,就是身旁邊發生之事,耶穌常藉著身旁發生的事務宣講人生道理,如撒種的比喻,種子落在好土才能成長。起厝的比喻也是,房屋的地基穩固才不會倒,偷工減料蓋在沙子上,一定倒塌。
中世紀時,很多人前往耶路撒冷朝聖,路途遙遠,缺水、食物或生病,教會就在中途蓋「Hospitaller」,讓旅人休息,這就是現今Hospital、Hotel、House的由來,讓人休息或得著醫治、溫暖的地方。餐廳「restaurant」aurant是指在外徘徊的人,餐廳就是把流浪的人帶進來來休息(rest) 。
這段比喻要放在新約時代背景來看,初代教會受到羅馬帝國殘忍的壓迫,耶穌勉勵我們要把房子蓋在信仰的根基上,即使遇到大風大浪,房子也不倒塌。主後64年,尼羅王放火燒羅馬城,將罪責歸究基督徒,基督徒被綁在尼羅王後花園的木柱,灑瀝青活活燒死,只為照亮尼羅王的後花園。彼得行傳說彼得當時是羅馬教會的領袖,信徒要他逃跑。彼得逃到羅馬城門口時,看見復活的主遠遠走來,問主:「你要去哪裡?」(where are you going?) 主耶穌說:「我要進城,再一次被釘十字架。」彼得回說:「不,讓我代替你去。」傳說彼得最後是倒釘十字架殉道。
64年保羅也在羅馬被斬首,68年巴多羅馬在亞美尼亞被釘十字架,馬可在埃及被人踏死。69年安得烈在希臘被釘十字架,70年馬太在非洲被人刺死,82年多馬在印度被茅槍刺死,90年提摩太在以弗所被斬頭,91年路加在羅馬被人吊死,而約翰於96年在以弗所被油鍋燙死。然而,112年小亞細亞總督Pliny寫信給羅馬皇帝Trajan卻說:「我們羅馬人城市,無論男女、老幼、不同階級皆受一種危害毒素思想影響(信耶穌),以致我們的廟沒人去,我們的神沒人拜。」初代教父特土良說的很好:「你們可以折磨我、審判我,但是我們會變成更多的人,因為信徒的血是新信徒的種子,又是教會的種子。」
今天早上通過這個起厝的比喻,來跟大家分享兩項信仰的功課。第一:我們的信仰是不是認真?初代教會的信徒,其信仰是認真的,不然迫害的大風大浪一來,就會跌到。在羅馬帝國的壓迫下,信耶穌是生死問題(to be or not to be)。有的人信仰無法堅定,壓迫一來就跌倒,稱Lapsi;也有人為了保全生命而放棄信仰,稱Traditores。看初代教會在羅馬留下來的地下墓穴,我們看到很多年輕的殉道者,也看到聖餐、洗禮、鴿子及魚的壁畫。魚代表「耶穌基督上帝的兒子、我們的主。」今天我們的車上若掛有象徵基督徒的魚,就不可闖紅燈或超速。
日本天主教在幕府將軍時期很盛行,幕府將軍擔心影響日本的統一,便開始逼迫天主教徒,要人們踩踏耶穌的頭像,若不從,便判死刑,其中有27萬人殉道,他/她們堅定的信仰令人感動。
第二是我們如何形朔認真的信仰。基督徒要有生命的委身,就是我們跟土地、鄰居的關係。我們作牧師的人都期盼退休時,信徒會跟我們說:「牧師,你/妳真的用你/妳的生命在牧養我們。」或老師退休的時,學生跟我們說:「老師,你/妳真的用生命在教導我們。」經營事業的人不是也希望有一天退休,他/她的部屬對他/她說:「你/妳真的用生命在經營事業。」或是我們在家裡看顧小孩,我們不是也盼望有一天小孩會跟我們說:「爸爸媽媽,你/妳真的用生命在照顧這個家庭。
然而生命的委身有時也會遇到挫折,所以我們要深化我們生命的委身到信念或信仰的委身,來深植在「上帝的話」的堅固地基上。美國長老會牧師Frederick Buechner說召命(calling) 就是我們生命最深情的喜悅與世界最迫切的需要相會之處,在那裡我們寫下自已精彩的故事。
我讀羅馬書8章38-39節有很深感觸,保羅先生說無論是死、是活,是天使,是掌權的,是現今,是將來,是高、是深,都不能隔離我們在上帝的愛,我們在耶穌基督裡所有的愛。我們看人類歷史的命運,思考羅馬世界這些初代教會的基督徒,常常在死亡壓迫的威脅中,勇敢活著。有時他/她們會勝利,就是被釘死在十字架,也不能隔離上帝的愛。有時他/她們會失敗,因為驚惶而失去勇氣。這樣的歷史情境,發生在第一世紀的基督徒,也發生在今天台灣的基督徒。有時我們會勝利,勇敢見證著我們的信仰勝過兩百萬;有時我們會失敗,失落勇氣將耶穌的像踏過。
德國神學家莫特曼的盼望神學,可讓我們得到很大的安慰。他說我們的上帝,是使人有盼望的上帝。盼望是在復活與十字架的矛盾中衍生,復活的盼望成全與罪對立的公義,與死對立的生命,與苦難對立的榮光,與現金紛爭對立的和平未來。復活的盼望激發我們的熱情,使萬物成為改變的可能性。這樣,盼望就成為與信仰不能分開的同伴,盼望若失落,信仰就虛空。我們若有盼望,信仰就會充滿活力。又可在仁愛中前進。
就是這種復活的盼望,我們在台灣成為認真的基督徒。我相信美國神學家Reinhold Niebuhr的一段話可作我們的安慰:「因為真正有價值的事情,我們無法在我們的一生中來完成;所以,我們一定要保有盼望來得著心安。因為一切美好、良善的事物,我們無法在現今的歷史情境得到完全的理解;所以,我們一定要保有信心來得著心安。因為沒有任何難能可貴的事物,我們可以自己獨立來完成;所以我們一定要保有愛心來得著心安。我們以為正直的行為,對朋友或敵人不同的立場來看,其實並不是那麼正直;所以,我們一定要在無比的愛中來赦免,來得著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