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1.榮耀的時刻

台語/華語:劉炳熹牧師
經文:約翰福音十二:20-33
聖詩:242、496、399

前言

  什麼時候會是自己覺得最榮耀的時刻?是每次上台領獎的那刻,接受表揚的時刻?或是自己完成什麼重要的成就嗎?領了再多獎項,接受再多表揚,都未必能感受到心裡的滿足,大多時候,榮耀的感受來自於意識到自己竟能有幸參與一件偉大的工作,為著眾人付出,而那工作的源頭,乃是上帝。因此,我們幾乎很難掌握那個時刻何時會到來,都是在一步步累積,默默前行的過程,忽然間意識到,時候到了,就是此刻,是現在!

耶穌看見榮耀的時刻到了

  約翰福音的作者很簡明扼要交代自己寫作的目的,是要讓讀者「信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並且要你們因信他而獲得生命。」通過耶穌一連串的行動與神蹟,向人啟示他的身份,邀請人跟隨他一步步的向前,在這條通往榮耀的旅程經歷拯救。隨著耶穌進入耶路撒冷,故事即將來到最高潮,拉撒路從死裡復活的神蹟,引發愈來愈多人迎接他,致使法利賽人彼此說:「我們真是一事無成;你看,全世界都跟他去了!」黑暗與光明就在一線之間,跟隨耶穌,是一條通往生命的狹路。

  節期中,到耶路撒冷禮拜的人當中有些希臘人。他們來見加利利的伯賽大人腓力,要求他:「先生,我們想見耶穌。」腓力去告訴安得烈,兩人一起去告訴耶穌,聽見他們所帶來的訊息,耶穌說:「人子得榮耀的時刻到了。」讀者不免感覺好奇,耶穌如何閱讀這「記號」,知道自己得榮耀的時刻來臨呢?在迦拿,當婚宴的酒喝光,耶穌的母親跑來告訴他沒有酒的事情時,耶穌的回覆是:「我的時刻還沒有到。」這一次,耶穌倒是清楚的告訴門徒,榮耀的時刻到了。

  只不過,耶穌所謂的榮耀,恐怕跟多數人所想像的有所不同,他接續著說:「一粒麥子若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如果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那愛惜自己生命的,要喪失生命;願意犧牲自己在這世上的生命的,反而要保存這生命到永生。」榮耀,得從耶穌的死亡出發,縱然看起來是一個個人生命的結束,卻是整個群體的開始,為他者而存在,為他者而付出,是整個信仰群體從基督所領受的召命。

今天,我們所追逐的榮耀為何?

  提到「榮耀」兩字,我們的腦袋彷彿很自然浮現各種光鮮亮麗的樣貌,穿著華麗、開名車、居高位、擁有權勢……等,但每每讀到經文裡的「那愛惜自己生命的,要喪失生命;願意犧牲自己在這世上的生命的,凡而要保存這生命到永生」時,豈不面臨一個很大的衝突:我們所要追求的榮耀,根本就不是耶穌所提的榮耀。

  我們活在一個被數字所宰制的實況,媒體業以收視率的高低作為製作節目的依據;公部門以一個計畫的績效來衡量能否持續推動下去的標準;普羅大眾對人的追捧也以他的年薪、房子大小、資產…..等來衡量;信仰群體同樣無法擺脫對數字的狂熱,只要聽聞哪個聚會模式可以填滿禮拜堂,各教會就趨之若鶩的仿效、學習,更甚的是,不僅是聚會人數,連音量分貝都可能成為所謂「榮耀」的標準。有神蹟的地方就能吸引群眾(其實是解決問題的方案罷了!)然而顯而易見的,如果數字是衡量一切的標準,那麼耶穌必然就會以更多神蹟留住那五千人,而非不斷宣講十字架的弔詭了。

  十字架,邀請我們從終點站回頭看,也就是從死亡的必然看生命的可能。在那終點站,一切的數字不再有意義,一切我們以為的榮耀全化為虛幻,一切我們所追逐的,全然成為虛空……。我們是坦然迎向那終站,或是充滿恐懼的面對呢?至今仍舊安然在此的我們,難以真切感知全世界各地所承受的苦境,失去自由的香港、遭受軍政府鎮壓的緬甸、籠罩在疫情之下的世界等。或許,旱災所帶來的可怕,讓我們稍稍有了危機感,再次去澄清何為禱告,禱告是幫助我們貼近上帝的心意,踏出真實悔改的步伐,而非企圖操控上帝,繼續追逐世界的榮耀。

耶穌結出美好的果實

  「一粒麥子若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如果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耶穌清楚知道自己的使命,但他依舊面臨著掙扎,這「榮耀」,真的是他必定要走的路嗎?他自己述說著:「現在我心裡愁煩,我該說什麼好呢?我該求父救我脫離這時刻嗎?但我正是為此而來,要經歷這苦難的時刻。父親哪,願你榮耀你的名。」夾在世界與上帝,黑暗與光明的張力下,耶穌始終走在狹路,在情願與不情願的拉扯中,懷抱結出果實的憧憬,一步步前行。

  「我已經榮耀了我的名,還要再榮耀!」有一聲音從天下降了下來,站在那裡的群眾聽見這聲音,就說:「打雷了!」另有些人說:「有天使在跟他講話。」耶穌再次清楚的告訴大家,榮耀的時刻到了:「這聲音不是為我,而是為你們發的,現在這世界要受審判,現在世上的統治者要被推翻。我從這地上被舉起的時候,我要吸引萬人來歸我。」

  榮耀,指向耶穌基督的受難、釘死與復活,是一股向世界說不的強大力量,喚起人們來跟從上帝。耶穌生命所彰顯的榮耀,是審視所有生命的基礎,成為每個跟隨者的方向。到了最終,當耶穌再一次與彼得對話時,他向彼得所揭露的未來顯示出:「你年輕的時候,自己束上腰帶,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綁著,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

  那是耶穌所結出的果實,也宣告著彼得未來所要結出的果實;那是基督的榮耀,也是每個跟隨他的門徒所要顯露出的榮耀,邀請人們容讓真光照射盡自己的生命,勝過黑暗所帶來的無知與狹隘。

我們已結出美好的果實

  從對數字的追逐轉向結果子的付出,乍看之下僅在一線之間,卻蘊藏著耶穌基督榮耀的彰顯,他述說著犧牲、受苦,通過復活的大能勝過一切的苦。上週分享著總會舉辦小型教會宣教案例研討會,通過幾間偏遠地區牧者分享服事的歷程,讓與會者有新的反思與學習。因著擔任籌備小組成員,已經預先閱讀過幾位牧者的資料,通過與他們面對面的對話,加上自己不過甫從偏鄉教會轉至市區大型教會服事,有著更為深刻的感受:每個願意回應上帝的僕人,無論是傳道人或非傳道人,都必然面對掙扎與挑戰,而且更多的是無法擺脫、讓人感覺不舒服的重擔,那種感覺會讓自己覺得心累、沮喪,想要放棄,但卻也就是那不舒服的感受,使人真實經歷向著世界死,向著上帝得著生命的恩典。

  在成大長青團契專題後的Q&A,學生問及我對於今日參加團契的年輕人有什麼期許?簡單的回應是,教會的年輕人當然要對教會的現況抱持不滿與批判的態度,因為青年代表著社會前進的動能,有新世代的聲音與觀點,社會與教會才會進步。然而批判與不滿僅是第一步,接下來更重要,我們要怎麼願意投身其中,去參與,去為他人付出,讓上帝的話語能夠在不同的世代落實,結出美好的果實。

  「看無自己」是我們一生學習的功課,跟隨耶穌、要放手、要死亡、要進入世界多結果子,從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信仰實踐的行動,無論是各樣服事、宣教或傳福音,都是一趟讓自己得以死去,結出許多子粒的旅程,因為我們所能、所應宣講的,就是使人看見耶穌基督。

結論

  讓我們從聖經學堂裡讀過的一首碧翠思的詩,一同默想,一同學習把眼光再次回到耶穌基督:

不僅在你所說過的話語
不僅在你所告白的行為
而是在最不知不覺當中
基督出現了

是在天上福氣的微笑嗎?
是在眉際的神聖亮光嗎?
喔!不!我感覺他的顯現,就在當下的你
開懷大笑時

並非所教導的真理
-雖你清楚,我總模糊-
而是當你找我時,帶來一種
「他」的感覺

從你的眼睛,他對著我招手
從你的心,他的愛像我顯露
直到你在我眼中模糊消失,僅僅看到
唯有基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