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華語:劉炳熹牧師
經文:列王紀下二:1-12
聖詩:435、444、398
以利亞與以利沙的交棒
先知以利亞在以色列中間成就許多上主所賦予的工作,那一天,任務將要來到尾聲,上主用旋風接以利亞升天的時候來到。以利亞帶著自己的學生以利沙從吉甲出發,要去到上主所預備的地方,在路上,以利亞告訴以利沙:「你留在這裡,上主吩咐我到伯特利去。」任務已了,作為師父的以利亞早把作為一位先知該教的都教給徒弟以利沙,未來,就交棒給以利沙去回應上主,帶領以色列人繼續經歷恩典,行走在上主的真道了。
豈知,面對自己師父的交代,徒弟以利沙卻回答:「我指著永生的上主和你發誓,我絕不離開你。」究竟是還沒預備好,或者以利沙還有其他想法,以利亞並沒有太多的回應,兩個人就這麼從吉甲走到伯特利。在伯特利,一群先知們跑出來見以利沙:「你知不知道今天上主要把你的老師接走。」那日,所有人都知道上主的計畫,包含以利亞及以利沙在內皆然,但究竟,以利沙在想些什麼呢?他回應這群先知:「我知道,可是我們別談這事。」
再一次以利亞對以利沙說:「你留在這裡,上主吩咐我到耶利哥去。」以利亞要繼續從伯特利前往耶利哥,他勸說以利沙別再跟了,就在這裡打住吧!沒想到以利沙同樣回答:「我指著永生的上主和你發誓,我絕不離開你。」兩人又這麼前往下一站耶利哥,那裡的先知們又與伯特利的先知一樣,跑出來對以利沙說:「你知不知道今天上主要把你的老師接走?」還是一樣,以利沙回應:「我知道,可是我們別談這事。」
同樣的劇情又上演一次,以利亞對以利沙說:「你留在這裡,上主吩咐我到約旦河去。」他們就這麼一路走著走著,後方還有五十個先知跟著到了約旦河。在約旦河邊,以利亞脫下他的外袍,捲起來,用它擊打河水,水就分開,他就和以利沙走在乾地上,到了河的那一邊。這一幕,令人回想那日以色列人在摩西的帶領下過了紅海,訴說一路走來上主的護佑與保守,領著他自己的子民進入新世界,得著新的位份。過河後,以利亞問著以利沙:「我被接去以前,你要我為你做什麼?」
以利沙說:「請把你的能力加倍給我,使我成為你的繼承人。」原來,以利沙對自己的使命有所期待,師傅以利亞已然跑完當跑的路,為著下一階段,或覺自己有所不足,他仍勇敢的向以利亞做出邀請,期盼在上主恩典的帶領下,整個以色列能進入新的跨越,領受比過去更多的祝福。以利亞對這要求的回應是:「那是很難答應的要求,不過,如果你看見我被接去,你就會得著;否則,你就得不著。」
知識與技術,都是可以教的,但生命典範的傳承,卻是無法言說,僅能在跟隨中經歷上主,進而一點一滴累積出來。師徒兩人一面走一面談,忽然,一輛由幾匹火馬拉著的火焰車來到他們兩人中間,以利亞在一陣旋風中被接到天上去了。以利沙看見就呼喊:「我父啊,我父啊!以色列堅強的保護者啊!」從此,以利沙不再看見以利亞,師傅交棒給了徒弟,緊接著要起飛了,師傅起飛進入上主的應許,而徒弟呢?同樣預備著要起飛,迎向他的使命,要看見上主要如何將那加倍的能力運行在他身上,使他成為以利亞的繼承人。
每個世代都在學習交棒的功課
隨著高齡化社會的現實向台灣發出衝擊,愈來愈多人覺得:「是該交棒給年輕人了!」然而,一方面在人口金字塔倒三角的分布下,年輕人愈來愈少;另一方面,上個時代不免又有種「一代不如一代」的感嘆,不知道到底下一代是否扛得住?或許,從以利亞及以利沙這對師徒的交棒敘事裡,我們能有些不同的反思。
我們是如何經歷交棒的呢?或許就很像電視節目上演的,一個要退休的前輩帶著一大疊資料,去到接續者的辦公室,然後一股腦兒「碰!」全都丟在其辦公桌,說著:「以後就交給你了!」緊接著拍拍屁股走人,未來的一切,跟他都沒有關係了。接棒者呢?亦會有種我也不需要你的念頭,全然不管過往曾經發生什麼事,單憑自己的想像與自以為聰明的腦袋,抓住舞台大展身手一番。結局呢?往往就是跌得鼻青臉腫,好一點的知道要修正,慢慢在失敗中摸索與成長;差一點的就是拒絕面對失敗,直接撒手不管。到底哪一種類型比較多?我們大概都心裡有數。
或許更大的問題是,我們比較重視知識與技術的交棒,而甚少學習陪伴,使後繼者看見自己生命的態度與榜樣。畢竟在愈來愈制度化的組織下,對每個接棒者的要求,常常只是在意有沒有把事情做好,所以他需要接受的裝備,就是完成任務所需的技術。然而當遇到太多變化球,不知道怎麼轉彎的時候,大家就會自然跑出「我一定是學得還不夠」的念頭,所以又跑去上課,一直轉啊轉的,發現還是不足,就不知道怎麼往下走了。
教會豈不遇到相同的困局嗎?我們多半是以「職務」與「事工」在交接,所以是「牧師」對「牧師」、「長老」對「長老」、「執事」對「執事」、「主日學老師」對「主日學老師」、「會長」對「會長」……等的交接,還有每一個「事工」對「事工」的交接,即便大家高聲疾呼說,我們不是要以「事工」來傳承,要以「人」的生命來傳承,但現實是,說的比做的簡單,不知不覺,我們還是走入了惡性循環。
我們需要向上帝坦承自己的錯誤,哪怕還是很容易走入了死胡同,都願意學習被上帝修整,被上帝塑造,因為真正的傳承不是事務,而是我們共同在信仰團體裡一起被塑造。我們期盼看見下一世代有著上帝加倍的祝福,那麼傳承就不會是事情的交接,而是敬畏上帝的典範、是聆聽上帝心意的態度、是領受上帝話語的啟示、是謙卑學習禱告的交棒。有了交棒,是起飛,無論是以利亞或以利沙,都要迎向下一階段的起飛,我們,也都會迎向上帝所交託的新使命,直到跑完旅程的那一刻。
交棒,起飛
過年期間,一個曾經陪伴過的年輕人來找我們聊自己的未來,看似有不少選擇,我們縱然能夠理性分析每一個決定的利弊,但到最後,或許真正重要的,都是怎麼去探詢上帝的帶領。恰好「新使者」雜誌找我寫一篇陪伴年輕人探索呼召的文章刊出,讓我們再次去回想過去那段歷程,陪伴從來就不是簡單的「yes」or「no」,而是在碰撞中一起前進,學著去看見上帝在其中如何工作。
一個年輕人在去到偏鄉出福音隊後,開始有了疑問:「出福音隊看似是到所謂"資源缺乏"偏鄉教會服事,但其實每次服事過程,我都是更多認識到自己的缺乏,並遺憾自己並沒有給予太多的幫助,因此在服完兵役後,我帶著尋找自己是否適合全職服事這個問題來參與長期在鄉村服事的計畫。對於從小不是在教會長大的我來說,在教會的服事很多都是第一次,我必須持續跨出舒適圈,並且都不是等我完全預備好了才去執行,上帝常把機會和需要放在我面前,必須馬上就要做出回應,回過頭來看,從中我學習到最寶貴的事就是如何試著去『感受』,去感受生活周遭的處境變化,感受與人互動的情感交流,去感受自己的生命狀態,並從所『感受』的,進而去『行動』,這也影響著我之後的人生走向。」
另一個夥伴則說:「一開始想去鄉村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因為從小在教會長大,覺得在教會裡接收到很多成長與學習,如果有機會的話,希望可以在教會裡工作,或是為教會、為主做甚麼,但是我知道我不是讀書的料,上台說話也沒膽,所以沒有想要去讀神學院。第二是從小到大在桃園長大,覺得都一直在同一個縣市讀書、生活,想去別的縣市看看,想讓自己可以跳脫原本的環境,趁還年輕到處看看。」
不同的成長背景、不同的理由,但他們共有的,是一顆「探索」的心,想去找找看,上帝放在他們生命裡的「感動」與「呼召」會是什麼。教會,會是一個容讓年輕人去探索、去嘗試、去夢想的地方嗎?或者依舊順從整個厭世代的潮流,無止盡地去壓榨年輕人,使他們失去夢想的能力。
後來,投入環境議題的夥伴,看見大片的土地如何被污染,經歷內心的衝擊與反思後,意識到工作不再只是工作,更是沈甸甸的使命傳承,他期盼自己持續建立與人、土地、上帝的連結,因著從宣教人才輸出港走出來,更要在不同的地方以愛款待出外人!
另一位夥伴轉換到嘉義開展屬於她的新故事,從照服員開始,慢慢陪伴老人家的過程,整合過往在新港的點滴,那個自覺不是讀書料的孩子,如今竟進修社工系的在職專班,為要服事更多軟弱與需要的人們。
結論
著名的靈修家盧雲神父說:「款待,就是讓人自然而然在一個空間裡經歷轉變」,以利亞和以利沙,是一段師傅與徒弟自然而然經歷被上帝塑造,進而讓接棒者帶著加倍能力往下走的故事。我們,能夠回應上帝的呼召,陪伴每個世代往下走,每一步,都是恩典,也都是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