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華語:劉炳熹牧師
經文:哥林多前書九:16-23
聖詩:28(第一堂)、533、397(第二堂)
前言
台灣社會的氛圍,讓我們不知不覺陷入互相比較的心態,批評他人的時候總是比讚美他人來得多。為什麼會如此?因為當我們批評的時候,會有一種我比他強的幻覺,為著抓住些安全感,人想要掌控一切,卻從未想到,我們通常只會把局面弄得愈來愈糟,愈來愈混亂。要讚美,要成全,則變成我們需要「刻意」的練習,若我們生活在一個讚美比批評多的環境,生活必然會更加美好。
經文釋義
羅馬帝國下的哥林多是繁榮富庶的大都會,保羅在哥林多的宣教成果非常顯著,因為哥林多人對每個來到此地的傳道者抱持開放、自由與接納的態度,除了保羅以外,磯法、亞波羅或是「自我推薦的人」都不乏大量的聽眾聚集。保羅帶著牧養心腸看待哥林多人,但哥林多人卻認為保羅不過是另一個來哥林多尋求發展機會的人而已,他們不過是互取所需罷了。
希羅社會有一種「恩主/受助」的氛圍,有能力者通過不斷向受助者供應金錢,確保他們在上層人士間的地位與榮譽。因此,這些有能者在背後角力著,企圖以金錢「資助」保羅,成為保羅的恩主,以得著更大的榮耀。保羅一方面拒絕這些資助,另一方面更清楚的說明,自己絲毫不會去爭取靠傳福音維持生活的權利,他只是奉命成為福音的使者,若是不傳,他就有禍了。
保羅所得的報酬是什麼?就是他有傳福音而不叫人花錢的榮幸,不享受傳福音應得的權利。處在哥林多這個功利思維的環境,人們心裡所想的,都是無所不用其極地把他人比下去,自己可以一路往上爬。保羅的選擇,自然讓人對其發出質疑,怎麼會有一個人不照牌理出牌,某些人更認為他就是侮辱哥林多教會的「愚蠢人」。因此,分黨結派,各種道德淪喪的問題,在哥林多教會裡層出不窮,每個人只管自己的事,只顧守自己的黨派,有人支持保羅,有人支持磯法,有人支持亞波羅。
夾在各方勢力之間,保羅清楚地告訴眾人,我是自由的人,不受任何人的奴役,但是我卻甘心做大眾的僕人,為要爭取更多的人。跟猶太人一起工作,我就像猶太人,為要爭取猶太人。雖然我不處在摩西法律的控制下,我卻像生活在法律下的人,為要爭取法律下的人。同樣,跟法律外的人再一起,我就像法律外的人,不受猶太法律的拘束,為要爭取法律外的人。保羅的核心價值,就是為了福音的緣故,甘願成為眾人的僕人。
面對那些自高自大,追求知識的人,保羅會花力氣與其對話,期盼引領他們認識福音;在信心軟弱的中間,他也成為軟弱的人,為要爭取他們。在哥林多教會裡,最不缺的就是人才與資源,然而最缺的,就是那份願意為他人而付出的心志。為他人付出,對人們而言就是一種示弱的表現,但對保羅來說,他從一位汲汲營營追求自我實現而逼迫基督徒的強者,到被基督所擄獲,深刻體會唯有靠著福音,人才能得著真正的自由,得著釋放,那並非示弱,反倒是成全上主心意的美好。
神學闡述
小地方常遇到資源不夠做不了事的窘境,但哥林多教會這麼一間擁有大量資源的教會,卻依舊陷入發揮不了效用的危機,可見問題不在於資源的多少,而是如何讓資源可以加乘,成為有效。若要讓資源加乘,成為有效,整個群體就得學習成全他人,而非自己雄踞一方,永遠只以自己的視角去看待全局。
小朋友在成長過程參與音樂團隊或是運動團隊,都不斷學習如何與他人合作,發揮加乘的效果。團隊中的每個夥伴皆有不同的專長與恩賜,若一心只想著使他人看見自己,最後必然不會有好的結局產生。唯有互相聆聽與協調,有犧牲,有付出,才會有真正的凝聚力。每一個加入的夥伴,就會如同添柴火一般,讓整個團隊愈來愈能燃亮整個地方,自己的生命亦會經驗不斷被成全,結出美好的果子。
保羅訴說自己是自由的人,不受任何人奴役,要得著什麼人,他就成為什麼樣的人,不免會讓人產生疑惑,難道保羅就如「變色龍」或「牆頭草」一般,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嗎?最大的差距,在於「福音」是保羅內心最核心的信念。福音是上帝主動,從上而下無條件的介入,卻又以最卑微、軟弱、無能的方式展現,呼召所有願意回應的人與上帝和好,活出真正的自由。
當然,所有的團隊都是在跌跌撞撞中前進,哥林多教會必然不是間我們所定義的「好」教會,分黨結派又有各樣衝突,被四周的文化氛圍所影響,迷失了自己的腳步。被福音所擄獲的保羅,通過宣講、通過對話,陪伴哥林多教會真誠迎向此刻的困局,懷抱對未來上帝國度的憧憬,成為夾縫中生存的跟隨者。對今日的教會來說,這何嘗不是另一份祝福?我們同樣迷失在眾多聲音、思潮,愈來愈嚮往增長的組織與速食的成功,忘記教會永遠是在改革中前進,是每個夥伴能真誠在此學習彼此成全的團契,是在跌撞中成長的信仰群體。
生活應用
成全他人,為他者付出或許對哥林多教會來說並不會太難,畢竟一群「有能力」的人們等著要通過給予來捍衛自己的地位。保羅期盼眾人為了福音的緣故而行,奉獻不是著重在要不要給,給多少,什麼時候給,給誰等技術性的問題,而是進深認識自己的生命、他人的生命、以及主耶穌的生命。成全他人讓我們再思生命的議題,包括時間、價值觀和生命的次序。
這一個禮拜教會的新招牌被掛了上去,原先那舊的招牌還是「台南東門教會」的字樣,漆都褪了色,不難算出到底那塊招牌已經佇立在那有多久。默默地,有弟兄姊妹的付出,讓我們在這幾個禮拜間,連同夜間的燈光都做了些調整,訴說著教會這麼一個有機的生命體,轉變有時由外而內,有時由內而外,上帝的工作一點一滴通過每個人累積著。有朋友看見新的樣貌時,說好像連隔壁那塊出租看板都換新一樣,這豈非讓人反思,教會的變化不僅是自己內部有所感受,連外部的景緻,他者的感受都連帶地受到影響。福音,會推著我們往前行,成全他者,創造美好。
今日帶領我們禮拜的孩子們,通過這幾天的營隊,在所有老師同工的陪伴下,學習互相聆聽、配合,或是手鐘,或是合唱,配合禮拜設計,他們成為了服事眾人的天使。福音是我們生命的中心,通過禮拜,我們都在經歷上帝的奧秘,特別在這個因著疫情導致人們好像錯失太多重要時刻的年代,孩子們帶我們再次加入頌讚的行列,訴說上帝恆久不變的愛。
結論
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很精彩的一段話,每個跟隨基督的門徒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為了基督,萬人之下!」因著基督,我們得著尊貴的身份,但也因著基督,我們能成為眾人的僕人,成全他者,創造美好。縱然跌跌撞撞,縱然還不成熟,但就在那真實的軟弱中,基督向我們顯明出來,使我們看見成全他人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