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華語:劉炳熹牧師
經文:約拿書三:1-10
聖詩:306、273、399
前言
約拿的故事在聖經中是一段幽默的存在,從主日學開始,我們就會跟孩子說有一個人因為抗拒上主所以被大魚吃進肚子裡,經過三天三夜後又被吐出來,不得不順服上主,前往他被交代的尼尼微城宣講信息。因著多數人都很熟悉,反倒很容易忽略先知書裡的奧秘,更容易只把重點放在「順服」,不去問約拿為什麼逃跑,以及他所認識的上主是一個什麼樣的上主,他又如何經驗上主的塑造。
約拿抗拒接受上主的心意
故事要從頭開始說起,那一天上主向約拿說:「你往尼尼微那大城去,公開斥責那裡的人,因為我注意到他們是多麽邪惡。」尼尼微是一座大城市,它是殘忍、暴力仇視上帝子民的象徵,與以色列可謂勢不兩立,約拿巴不得上主重重的刑罰這城,沒想到竟然領受到了一個顛覆他想像的信息,無怪乎他想要抗拒、想要逃跑。於是,約拿買了往他施的船票,尼尼微在東邊,他施在西邊,這是一個對上主反抗的行動,你要我往東,我就偏要往西,去到世界的盡頭,這事我絕不從命。
約拿不願意順從上主的命令,是因為他認識的上主是一位有憐憫與慈愛的上主。他對上主改變的行動深信不疑,只要他去了,尼尼微城就會產生極大的變化。此刻那城是何等邪惡,被審判與刑罰是理所當然,但若他們改變了呢?約拿不能接受,一座與以色列敵對,應該要被毀滅的城市竟然有可能轉而成為敬拜上主的地方。理性上,約拿知道上主有憐憫與慈愛,但現實面,他一點都不願讓這事發生。約拿以為他自己知道,以為可以靠自己的方法逃離上主,卻讓自己付出了慘痛的學費。
他施才是約拿認為自己要前往的地方,不是尼尼微,他想要告訴上主:「我有離開自己的所在地,往外『去』宣講上主的信息喔!」先知與上主進行一場拔河,先知認為我有順服,我有宣教,但上主卻從頭到尾很清楚的說,就是尼尼微城。搭船遇到大風浪,約拿仍一副無所謂的樣子,甘願葬身海底都要抗拒上主,結果那些原本不認識上主的船員竟因此開始敬畏上主;被吞進大魚肚子卻沒有死去,上主推著約拿迎向他的呼召,魚腹裡惡臭的環境,豈不代表尼尼微城的邪惡,你可以在魚腹裡禱告與敬拜,又何嘗不能去尼尼微呢?
在今天,我們也常抗拒接受上主的心意
我們多數人也很容易犯了跟約拿相同的毛病,理性上知道上主的教導,卻選擇性地去實踐,最後把自己限縮在一個框架內,以為這就符合了「好基督徒」的形象。曾與來自香港的神學院孫寶玲老師討論教會實況,他提到過去一年多來的運動,最珍貴的價值是多數人沒有「割席」,大家願意把彼此視為一個整體,即便始終處在艱難裡,所呈現出的力量仍舊不可忽視。
反送中運動前我們訪問崇基神學院葉漢浩老師,他分享自己受邀去地方教會講道的實況,第一場禮拜聯繫同工交代是年輕人的敬拜,但當他走入禮拜堂時卻感到疑惑,因為年紀多半都已超過「四十」,不得不趕緊調整信息方向,牧養這群「成熟」的年輕人,心中卻不免感到疑惑;第二場禮拜開始,他終於明白,從台下望去,盡都超過七八十歲,無怪乎第一場是「年輕人」了。隨著傳講的信息愈來愈「離地」,上主的話語脫離現實,無視人們生活的苦境,看不見鄰舍,自然就失去使命,最後教會被年輕人拋棄了。
「離地」的空泛言談對比於「落地」的信仰實踐,可比擬他施及尼尼微,他施是虛幻的,是約拿自我的陶醉與幻想,以此來逃避自己所要承擔的使命;相反的,尼尼微充滿罪惡,是約拿所厭惡的,他不願「落地」,去到污穢之地傳講上主的愛,即便他知道上主必然拯救。我們談論「傳福音」不也常落入此種危機嗎?以自我中心出發去談「傳福音」容易,但要我們花時間去聽他人的苦,陪伴他人祈禱,走過悲痛則難得許多。人傾向光鮮亮麗的一面,掩蓋自己罪惡醜陋的一面,上主把約拿丟進魚腹,在那令人不舒適與困窘的處境,使人與上主相遇。
上主扭轉尼尼微人的心
終究,當上主的話再一次臨到約拿:「你往尼尼微那大城去,向那裡的人宣告我吩咐你說的話。」約拿走向了尼尼微城,那是座極大的城,需要三天的時間才走得完,結果約拿只走了一天,自顧自的宣告:「再過四十天,尼尼微城要被毀滅了。」他的講道就這麼短短幾個字,幾乎沒有跟任何人接觸,絲毫不理會這些人聽見後會有什麼反應,約拿心想,我完成了,看上主還想要逼迫我如何吧!
某程度來說,約拿的宣講根本不能說是什麼服事,他隨意的講道,一點都不在意這些人聽了什麼,會做出什麼回應,因為他心裡想的,還是這群邪惡的尼尼微人應該要受到審判與刑罰。沒想到,事情的發展遠超過約拿的想像,隨著一個尼尼微人聽見,一傳十十傳百,他們竟然相信了上主的話,決定要禁食,並且披上麻布表示痛悔。這股潮流由市井小民擴散到了尼尼微王耳中,王隨即脫下王袍披上麻布,坐在灰中,表達出自己的痛悔,命令著:「全國大小,甚至到牲畜都得禁食、披上麻布,每一個人都必須懇切地向上帝祈禱,停止邪惡的行為,也許上帝會因此改變他的心意,不再發怒,我們就不至於滅亡。」上帝看到他們所做的一切,就沒有把他原先宣布的災難降予尼尼微。
這是個不可思議的悔改行動,完全顛覆先知約拿的想像,會有如此結局,與其說是這群尼尼微人的決定,倒不如說是上主奇妙地扭轉了眾人,顯明他恆久不變的慈愛與憐憫。約拿對此事感覺十分氣憤,然而上主持續的與他對話,通過一棵蓖麻樹的生與死,提醒約拿:「這棵樹你既沒有栽種,也沒有使它生長,你都對它的死亡都感覺可惜,更何況是那些居住在尼尼微裡的十二萬人呢?」
我們已被上主所扭轉
隨著桃園部立醫院的院內感染爆發,每個人再次繃緊了神經線,擔憂著隨時有可能爆發的疫情,再次限縮了我們好不容易得來的正常生活模式。一個問題產生,很快我們就會發現,有人會站在論斷的角度,企圖要「割席」,好捍衛他自己的權益;不過好消息是,社會中的大多數人,愈來愈體會到我們是一體的,沒有大家彼此的合作與犧牲,就不可能得著好的成果。面對人傳人的傳染疾病,核心的問題還是「人」,我們逼不得已需要隔離,周奕成先生的「大島方舟」論述提及隔離有三種層次:國家與國家、城市與城市、人與人,隔離的範圍愈大,人的自由範圍就愈大。防疫能有成效,政策是一回事,關鍵還是人,當每個人願意攜手同行,把彼此看為一個生命共同體,就愈會在困境裡看見上主的神蹟。
福音行動,是從約拿回應上主走向尼尼微展開的,我們每個人都領受相同的呼召,連結更多身旁的夥伴,進入上主恩典的方舟裡。或是一個邀請,或是一個關懷,或是一句禱告,如同約拿的信息只有簡短那幾個字:「再過四十天,尼尼微城要被毀滅了。」沒有人能預測,上主究竟會如何扭轉人心,上主會如何讓我們看見他的奧秘,更重要的是,連同我們自己,都不斷被上主的話語所扭轉。
「四十」是個有聖經根源的數字,蘊含著從上主而來的盼望。挪亞四十天的方舟生活,是一段潔淨、清除幾世紀道德污染的日子;曠野的四十年則訓練以色列人倚靠上主的應許而活;以利亞四十天的流亡,將其帶出耶洗別的威脅,進入釋放之地;當然,耶穌四十天的試探,是對人內在動機的探求,使人區別上主拯救與宗教偶像誘惑人遠離神的不同;復活後四十天的顯現,提供人另一個新的事實,使人不住朝向上帝國度的生活。
結論
上主有恆久不變的慈愛與憐憫,他也呼召我們走向每個人的尼尼微,那不會是一個批判的地方,而是一個看見悔改與被塑造的地方,我們在四十天到來前的三十九天所回應的一切,都預備自己進入一個嶄新的開始,從上主而來的盼望,使我們預備看見一個更好的社會,看見一個更好的教會,也看見自己活出更好的生命。若我們是約拿,是繼續逃到天涯海角?或是走向尼尼微?願上主的憐憫臨到我們每個人!